二、快樂在赤貧邊緣(1 / 3)

二、快樂在赤貧邊緣

月光族的信條

月光族的口號:心無雜念享受當下。

這裏的“享受”是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享受,這裏的“當下”是以發薪後20天以內為限的。至於每月後麵那些日子,肯定也是“心無雜念”的:一心一意等著發薪水的那一刻。

一般來說,月光族充滿活力,不僅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懂得享受生活,從中找到人生的樂趣,更激勵著自己去努力工作,囊中羞澀時,手袋裏的錢歸零,她們會加倍發揮聰明才智,做出更好的業績,尋求更適合自己的職業領域。

月光族已經形成屬於自我的特征:率性自由的生命追求,不受任何人任何形式羈絆的生活原則,信奉快樂就好的人生哲學,常常抱著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的思考是非常可笑的、而且太累的觀點,堅持認為人生是由無聊、沒勁、不可知、無規律、莫名其妙、不可改變構成的,所以用不著當真。

她們的出現,徹底宣告傳統的生活方式的土崩瓦解:IQ比一般常人高,EQ比一般常人低而且不屑於提高,保持獨立自我的姿態;具備很高的文化素質,對時尚有獨立見解,蔑視大部分文學家和藝術家,音樂是不可缺少的;隻對自己負責,不讓自己受束縛也不束縛別人;沒影的事絕不考慮;抓住眼前的快樂,讓每一天都活出精彩;不快樂了就打住,過程就是目的,從不追求終極;價越高的商品越能刺激自我消費,這種時候,金錢就是流水;有錢就暴花,沒錢就借;限製了自由的工作,再美麗也不做;不理會人情世故,對經營人際關係不看重,說話做事,全由心性;不相信愛情的存在,覺得為愛情尋死覓活非常可笑,對異性頂多是喜歡;不會要小孩;白天是“正人”,晚上是“君子”,夜晚目光炯炯,在酒吧、迪廳、飯館、露天廣場揮灑青春。

美國人的最高境界是到自己死的時候,正好還完最後一分錢貸款,花掉最後一分錢積蓄。這種境界咱達不到,也沒條件,但多花一個月的錢還是能做到的,最多到我最後見上帝的時候,少花一個月的費用吧。 打四年前到北京的第一天起,我就注定沒法加入有產階級一族,因為我僅僅成了一家小報社的一個小編輯——原本我以為哪家慧眼識珠的外企會盛情邀請。 於是我想要揮霍人生的理想瞬間瓦解。但日子還是得過,並且還得有滋有味的過。 盡管工資少得可憐,但衣食住行,外帶精神糧食好歹哪樣也不能缺。非常不幸的是,不知道從哪裏聽來一句至理名言:人活一世,草活一春,怎麼也不能虧待自己。我欣喜若狂的奉為抵禦一切職責與勸說的借口。還不知哪裏看到一個名稱:月光女郎。哈,我算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因為我每月的工資也就2000多元,掙點稿費了不起3000元,那還得熬夜爬多少格子。可我一個月的房租就得小2000元,還有手機費、出租車費、水費電費夥食費,一月下來,不僅所剩無幾,還略有負數。再說女孩子很麻煩,總得假裝買點衣服化妝品什麼的才像那麼回事,不至於侃大山時,都落伍了吧。幸虧經常能蹭點飯或蹭蹭車什麼的,日子總算是過得去。 後來,受不了這緊巴勁,幹脆就這個月花掉下月的錢,馬上就舒服了很多,頓覺寬裕。其實消費也是一種藝術,比如美國人的最高境界是到自己死的時候,正好還完最後一分錢貸款,花掉最後一分錢積蓄。這種境界咱達不到,也沒條件,但多花一個月的錢還是能做到的,最多到我最後見上帝的時候,少花一個月的費用吧。 其實,我現在的形勢還是一片大好的,比如,盡管房租貴,可我是在交通便利的CBD區,到單位步行15分鍾。盡管窮,可幾塊錢一小時的鍾點工,也能請的起。盡管經常蹭飯,但精神糧食充裕——稀裏糊塗的有了架德國鋼琴,還有架杭州古箏,至於DVD嘛,是即使餓肚皮每星期也要買上好幾張的,當然,是盜版。對了,還有宜家的地毯。

相對來說,我真的是很知足了。

但生活,總是誘惑無窮的,我從不拒絕美好的事物,比如小資什麼的,可我又沒有什麼宏圖遠誌,恨安於現狀,所以就隻能過著“超前(錢)”生活了。 可惜,外地人買房買車很麻煩,我又沒有住房公積金,要不我恐怕早就貸款買了。隻要銀行敢貸,我就敢買,為什麼不買(車到山前必有路啊)? 生活,不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很多絢麗多彩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快樂。而快樂往往在很多時候是用錢沒法買來的,那麼在可以買到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買呢? 所以,我很窮,是個月光女郎,可是我很快樂。

月光族語錄

語錄一:“花明天的錢,是因為明天肯定能掙來錢。”

這是種罕見的自信。可以承認的是,月光族絕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不能胡亂地等同於財富的揮霍蟲。這些人絕大多數受過較高的教育,她們的月薪普遍較高,在這個城市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而花的都是自己勞動的血汗錢,所以,在她們身上,洋溢的是對辛勤勞動的至高的尊重,洋溢的是對自己明天、每一天的自信。

語錄二:“明天花的錢,必須在今天努力地掙。”

月光族基本上都是工作狂,她們對工作的敬業程度是值得學習的,在表麵看來,她們僅僅是為了有錢花而已,其實這種自食其力的樂觀人生態度才是最深刻的。熬夜是躲不掉了,但就算是在他們消遣的時間裏,她們也不會無為地消磨浪費時光,因為她們的生活很隨意也很真實。

語錄三:“偶爾我們也會攢錢,但隻是偶爾……”

對於這些城市中的有著較高收入的年輕人來說,“儲蓄”已經不是維持生活的最後保靠,僅僅是理財方式的一種而已。自然,她們也會有攢錢的行為,隻是這種情況比較少。例如,偶爾也省吃儉用地存錢,但過不了多久,手中便多了一件足以炫耀的東西,儲蓄卡上的數字在一夜之間顯示個位數,然後天亮了去領薪水。在兩個薪水發放區間內,她們一定會充分利用花掉每一分錢,是絕對不會這個月的薪水保鮮到下個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