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富足的,幸福的(1 / 3)

六.富足的,幸福的

經濟的眼睛看婚姻

愛情是浪漫激情的,經濟則是冷靜理智的,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而經濟也伴隨著有了人類社會一同成長發展著,人類離不開愛情,實際上也同樣離不開經濟。以經濟的眼光看愛情看婚姻,就會得與詩詞不一樣的結論和感受。

先讓我們了解幾個經濟學中常用的名詞。

西方經濟學的出發點是以一定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對於愛情經濟學來說,就是在自身條件受到約束的情況下,找到最滿意的愛人。

粗放經營和集約化經營:在沒找到具體目標前,適合采取粗放經營方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而在找到目標之後,則適合采取集約化經營方式,全力以赴,勢在必得。如果反過來,在沒有找到具體目標之前,實行集約化經營,往往是“花自飄零水自流”;而在確定目標之後,如果還實行粗放經營,則通常會“左看右看一場空”。

沉沒成本:西方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就是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不應該考慮以前可以怎麼做,而隻應該考慮以後怎樣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愛情經濟學也是這樣,一個人選擇愛人,不能老是想著以前曾經有過多好的機會,而應該考慮在現實情況下,怎麼樣才能找到最滿意的愛人。所謂“逝者不可追”就是這個道理,但偏偏有很多人把這個道理忘了,甚至錯過了許多新的機會。

愛情的投入產出:兩個人一人投入一份感情,就產生了愛情。但兩個人的感情投入必須成一定比例,互相之間是不可替代的,不能說一個付出雙份的感情,另一個卻可無動於衷。那往往難以產生愛情,而常常隻能產生“單戀”。

機會成本:假設有兩個女孩(男孩)都很好,你可從中選擇;假設你選擇其中某一個,而沒有選擇另一個,這另一個就是你這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外部效應:愛情從本質上說是私人物品,但具有外部效應。譬如說和戀人賭氣了,出門踹路邊的垃圾桶或欄杆,這是有害的外部效應;而被戀人親了一下,樂得走到馬路上扶老太太過街,這是有利的外部效應。

公共物品:西方經濟學中的公共物品是沒有排他性和沒有競爭性的物品。對於明星,誰都可將他們作為自己的夢中情人,同時誰也不能禁止他人也這樣做,而這些正是愛情經濟學的公共物品。

規模經濟:n個男孩子分別追n個女孩子,他們聯合起來組織一些活動,創造更多的機會,這就是規模經濟。

規模不經濟:在上述例子中,假設這n個男孩追的是同一個女孩,互相之間鉤心鬥角,爭得頭破血流,則是規模不經濟了。

比較優勢:要選擇各方麵都絕對占優的愛人,恐怕不太容易;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隻能選擇相對滿意的愛人。這就是愛情經濟學的比較優勢戰略。

婚姻契約是“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

男女結婚,圖的就是長期的合作和保障。婚姻契約是“終生批發的期貨合同”。一個52歲的已婚者,是否應該為自己25歲時簽定的婚姻契約負責呢?當然應該負責!所謂“負責”,就是指破壞婚約的人應該承擔較重的代價。 不管《婚姻法》修改成多嚴厲還是多寬鬆,受影響最大的隻是頒布法律時已經結婚的人。對於尚未結婚的人,他們會審時度勢,調整策略,合理預期,保護自己。離婚變得更難以後,離婚的人的確會減少,但結婚的人也會減少,而現在不結婚或推遲結婚的人,或許就是法律修訂前容易離婚的人。 ——薛兆豐《婚姻的契約本質》 再讓我們從經濟的角度對愛情婚姻最常見的幾個專題做個簡單分析。

1.人為什麼要結婚?

用兩個經濟學名詞就可以回答這個提問:成本和收益。成本的最初含義,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含義,指的是為生產某種產品所付出的代價(如消耗材料、勞動力、資金等等)。收益則是指付出代價後所得到的好處,即生產出產品。在現代經濟學裏,成本和收益的內涵已經擴展得很開。如社會成本、組織成本、精神收益等等。

在婚姻中,成本和收益就有著更廣義更深層的內涵。比如,你結婚組織一個新家庭,那麼你為此付出的成本就不僅僅包括你為此耗費的時間、精力、熱情、金錢等,還包括你為了和他在一起而放棄和別人在一起的機會,也就是失去了部分自由。你的收益就是你的婚姻,以及婚姻給你帶來的各種好處,比如他的好職業、高薪和住房,晚上有人陪伴不再孤單等。

從現代經濟學的角度上看,婚姻有“四大收益”:

(1)可通過勞動分工實現比較利益和遞增報酬。比如女主內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內,要比每個人既主內又主外,效率要高。

(2)互相提供信用,協調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養另一人讀書,最後共享榮華富貴。

(3)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調女弄子的天倫之樂。此外還有彼此的知識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們常發現,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於提高丈夫工資。

(4)防災保險,如生病不至於無人照顧。若問在印度和中國農村,女兒一般遠嫁外地,為的是什麼?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為了更有效地防範農業歉收的風險。婚姻有這麼多收益,可以解釋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結婚”而不是“獨身”。

2.門當戶對有道理麼?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概因人們對資源消費的欲望是無窮的,而世間的資源又是有限的,所以,經濟學便成為了調節餘缺的一種手段。在注重自發和自主交易的市場經濟社會,婚姻已漸漸成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必須通過“交易”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既然是一種交易,那麼就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任何不等價的“交換”都很難維持長久,夫妻雙方的價值既不能被低估,也不能被高估,否則,“交易也很難完成”。

這種交易還不同於其它商品的交易,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將伴隨著夫妻雙方一生的時間,因此,雙方價值的增值也應該保持同步,如果一個持續增值而另一個持續貶值,那麼隻會導致一個結果,交易漸漸失衡並最終破裂,由此看來,古人所言的“門當戶對”是有一定道理的。隻是這句話往往會被某些“歪脖子和尚念歪了經”——他們往往過多的專注於表麵和實物方麵的價值——看對方掙錢多少,地位如何,而忽略了內在的和精神上的價值——是不是富有涵養,富有品位,具有健全人格,但是,從總體而言,我們不得不承認,雙方價值的“門當戶對”卻是必須的。

3.什麼時候結婚最合適?

沒有一定的定論。

人們結婚的目的是在於希望從婚姻中獲得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超過單身收入,那麼人們會選擇結婚,否則就會寧願選擇獨身。結婚有收益,由於規模效應而節約生活開支等。兩個人單獨生活要兩套廚具,兩個人結婚後隻需要一套廚具,這就是“規模效應”。

結婚也有成本,比如搜尋婚姻產品信息,請客吃飯,在戀人身上的投入、下聘金、負擔責任等等。求偶的人們需要在市場上進行大量的信息搜尋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耗費經曆金錢等——最直觀地,當你試圖了解一個人是否可以做伴侶時需要花時間與他接觸並在他身上進行各種投入——如果這成本很高的話,超過婚姻的預期收益,那麼這個求偶的人可能寧願(或者被迫)選擇獨身。

現代社會獨身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人很忙,搜尋婚姻信息的(機會)成本很高。而且,實際調查發現,白領階層比藍領階層獨身更多結婚更晚,其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在於白領階層更忙,有更多賺錢機會,因而進行婚姻信息搜尋的成本更大。

所以,人們結婚與否,總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間權衡。

4.人為什麼離婚?

為什麼麵對同一個人,幾年前決定結婚,幾年後又決定離婚呢?

因為成本和收益比發生了變化。決定結婚,是因為當時你認為結婚的收益大於成本,所以選擇結婚。兩個人一起過了幾年,主觀或客觀條件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你認為結婚的收益小於成本,相反,離婚的收益大於成本,就會選擇離婚。

但並不能由此說離婚是正確的,隻能說,這種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合理的。從經濟學角度看,如果一個人一旦和另一個人確定了婚姻關係,就意味著彼此形成了感情、準確地說應該愛情壟斷,失去了愛的權利。但這是暫時的。競爭會打破壟斷。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也在進行重組,重組是合理的,並且是優化的,當然也有痛苦的成分,但是人類的每一個進步都要付出代價,包括心靈的代價。如果你想得到某種東西,就必須以犧牲另一種東西為代價,這種犧牲可看作是成本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