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家庭教育卷(六)(1 / 3)

六、小學兒童的心理發展與教育

孩子到6~7歲時,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成熟期,這時,非常喜歡模仿小學生的行動,一會拿起筆來寫字,一會兒又拿起挎包當書包背在身上,感到這些活動比遊戲更有趣味。

小學兒童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在認識事物方麵,感知較籠統,不精確,往往帶有學齡前兒童的隨意性和情緒性,易受到外界新鮮事物的吸引和幹擾,他們不能長久地、專心致誌地注意一個事物。因此,小學生的自覺性相對較差。

一般地說,小學生對視覺形象的具體詞彙及有聲音、音調並帶有情感色彩的表象記憶較深。即以形象、機械記憶為主導,而不大留心所識記事物的本質意義。此外,小學生的想像力非常生動,很富於幻想,模仿能力強。

小學時期還是個性發育的良好階段,好奇心、求知興趣不斷增長。

學前的準備工作

滿7歲了,告別幼年,跨進小學門檻,開始新的生活。這是人生旅程中的巨大變化,一個年齡階段的重要轉折。為了使您的孩子能順利地適應這種變化,父母必須幫助做好上學前的準備。準備得好,可促進這個轉化過程,準備得不好,可能造成孩子入學後學習困難。

1.培養良好的習慣

前麵我們說到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這裏我們主要介紹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形成。其實,不管生活習慣也好,行為習慣也罷,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都會受到家庭、幼兒園、社會等的綜合影響。隻有堅持長期努力,家、校(園)密切配合,才能促進他們良好習慣的形成。在這裏,要提醒家長注意習慣養成的實踐性和一貫性原則,並給孩子做好表率,使孩子學有榜樣,堅持標準反複練習,在實踐中使自己的良好行為得到強化並逐漸形成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按時作息、文明禮貌、講究衛生、不吃零食、熱愛勞動、自覺學習等,還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正確的坐、站、走的姿勢和習慣,如行走時應挺胸健步,目光前視,不可漫步逍遙,不可左顧右盼。應遵循前人所說的“站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臥如弓”,一是有利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另一個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給人以莊重、可靠的印象,為成人後的社會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應當知道,剛上學的孩子尚年幼,常常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許多父母以往的態度是孩子做錯事就批評他們,而忽略了幫助他們認識並實踐正確的行為。所以我們要提醒家長注意:應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並反複告知他們不良習慣的危害,講清為什麼不能多吃零食,為什麼不能掏耳朵、挖鼻孔,為什麼不能隨地吐痰,為什麼要講究衛生的道理,為什麼要尊老愛幼講文明禮貌等,使其真正了解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以及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智能準備

6~7歲時,可試檢查一下您孩子的智力水平,請用下麵試題考考您的孩子,如能正確回答20題,入學後成績會很好,如果隻會15題,入學後學習良好或及格,但若隻能回答少部分,或越問越答不出,入學後學習會困難。若20題都答不出,則說明智力落後,學習可能會相當困難。

測試時,環境安靜,態度溫和,切勿暗示,讓孩子情緒穩定地、獨立地、從容地回答問題。

(1)給看紅、黃、藍、綠4種顏色的圖片或實物,辨認出是何種顏色。

(2)說一句話(隻許複述一次),要孩子不錯漏一字地照說一遍。

(3)說出5個意思相反的詞如火是(熱)的,冰是(冷)的;頭發是(黑)的,牙齒是(白)的;棉花是(軟)的,木頭是(硬)的;馬的身子是(大)的,螞蟻的身子是(小)的;牛的尾巴是(長)的,小兔的尾巴是(短)的。

(4)聽完一個小故事,回答故事說明一個什麼主題?

(5)給孩子看一張有五處錯誤的圖畫(如雞在水中遊、蛇長腳等),能指出三處即可。

(6)給孩子講一個童話故事,然後要求複述故事中3個人物所講的話(大意)。(如小狗、小鴨、小貓各說些什麼?)

(7)用小孩子的左手摸摸右耳朵,右手摸摸左耳朵,用右手摸右腿,左手摸左腳(家長可示範做一個),若孩子三試三成則為全對。

(8)用拚圖板拚出圖形、正方形、長方形或用筆畫出這些圖形。

(9)問孩子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父母叫什麼名字?

(10)你的家住哪裏?(說出路名、門牌號)

(11)你能說出鳥、蝴蝶、蜻蜓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有翅膀會飛)

(12)雞蛋是哪兒來的?(母雞生的)

(13)青菜是哪兒來的?(農民伯伯種的)

(14)自行車、汽車、三輪車有什麼一樣的東西呢?(都有圓的輪子,會轉動行駛)

(15)你看看這張圖哪兒不對?(如走路看書)

(16)看圖說出有什麼錯誤之處?(如兔子有長的尾巴)

(17)從菜市買來的牛肉是從哪兒來的?(農民伯伯宰殺的菜牛)

(18)今天是星期幾?後天該是星期幾?而明天、昨天呢?

(19)倒數三位數

(20)畫個橢圓形。

(21)想一想,毛衣、褲子、鞋有什麼共同之處呢?(都能穿在身上,有保護身體及保暖的作用)

測問時,如果對11、13、20題回答不出,說明這孩子概括能力較差,應加強誘導發展其思維能力。如果看圖找不出差錯,說明其觀察力和一般常識較差,應注意擴大生活知識麵。對2、3、4、6各題回答有困難,就應加強孩子的語言訓練。但是切忌機械地評定受試者的智力,父母一定要結合平日孩子對各種問題的理解,全麵掌握其智能發育水平,加強平時對感知、記憶、觀察、想像、思維、注意等各種能力的培養,從諸多方麵進行鍛煉。3.培養競爭意識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業、各領域、各種形式的競爭比比皆是。產品競爭、商業競爭、技術競爭、人才競爭……在激烈角逐的競爭中,為人父母者應認清形勢,重視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多讓孩子觀察社會、了解社會,使他們懂得在當今社會惟有競爭方能立足,否則將成為人生的失敗者。

首先,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自信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之一。應掌握孩子的特長及優勢,並讓孩子自己了解並認識,建立起適應競爭需要的信心。在孩子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時,父母要及時予以鼓勵,使他們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自信逐漸產生、增長,直至定勢。在孩子上學以後,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競賽活動,培養他們參與競爭的自信心。其次要讓孩子掌握競爭的方法。要引導孩子在功課愛好的基本功上下苦功夫,用真才實學打好競爭的基礎;要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通過遊戲、比賽、小製作等訓練孩子的創造思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逐步掌握兒童創造技法,同時對孩子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文明行為教育和法紀教育,使他們以聰明才智和優秀人格成為競爭的強者。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的競爭思想。競爭的根本目的在於共同進步,應光明正大地進行。如果在比賽或考試中采取作弊的方法而獲得名次,這是卑劣的競爭手段,絕不可取。應當知道,競爭的方法必須符合法律規範和一定的道德準繩。

學習習慣的養成

孩子要上學了,這是每個家庭中的大事,從幼兒園——學前班——小學是孩子心理和生理發展的一次重大轉折。如何完成新的學習任務,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父母不僅要幫助孩子做好入學前的心理、智能準備,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自覺學習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