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向著未來咆哮! 第十四章 獵殺(1 / 3)

事實上,此時此刻光州作戰“上層”指揮部中的氣氛,遠沒有基層衛士們通常想象中的那麼輕鬆。

而且豈止是氣氛沉重,根本是快要鬧到彼此刀劍相向還差不多。

為什麼呢?

理由很簡單,“大家”這回要麵臨的是一次“撤退作戰”。

比如聯合國軍撤回東亞的其他基地,米軍某些部門直接撤回本土,派遣軍撤回大和本島,統一華夏陣線撤回台島之類。

但是,韓國軍隊無處可“撤”。

朝鮮半島是韓國人的老家,而這次作戰如果順利完成的話,以後就再沒什麼朝鮮韓國了,隻有不知道多少萬的難民——當然完不成大家一起被BETA平推的話,以後更沒什麼韓國。

所以韓軍打心底不願意撤,即使軍隊願意撤,那些世代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韓國老百姓也不願意撤……

這個問題,誰來解決?怎麼解決?

……

再比如,既然要撤退,就要有船。

聯合國軍有船,米國有船,派遣軍有船,華夏有船,韓國人,沒什麼船。

畢竟棒子們也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凡是前線國家資源捉襟見肘之類不是什麼稀罕事情。而且他們畢竟是半島國家,而不是大和這樣的島國。

那麼前麵幾個國家“有”的,是什麼船呢?

米國是拆基地搬設施的,和國華夏是專程運送部隊的,就算大家肯把船借給韓國,韓國軍人也能勉強坐上去,那些背井離鄉國破家亡的普通老百姓能適應得了麼?誰有空閑時間還專門對船隻進行下改造,好讓他們適應呢?

於是又要扯皮,好好扯皮。

……

最後的最後,最關鍵而最艱難的問題,就算這數方“長官”們再不願意涉及,終歸還要擺到桌麵上來談的:

誰來斷後?

留下來斷後的部隊,基本上屬於十死無生級別的,但就算被選中的將士們有這個覺悟,他們有沒有相應的能力還得另說。

比如鐵原阻擊中率先崩潰的韓軍肯定是指望不上的,長期與韓軍合作戰力極強的華夏確實具備一定條件,但整件事情跟他們有什麼直接關係呢?多運幾船韓國人到台島上去,也不過就是多了無數張幹吃飯的嘴而已。

相對而言米軍倒是積極得多,畢竟原本就是他們自己要撤走,不能保證背後安全的話,他們不放心。但正如前麵提到過的,米軍接下來要麵臨的很可能是跨越整個太平洋的漫長旅途,拆遷出來的盆盆罐罐如果半路夭折就不太好了,所以大家也都知道他們隻是在假積極而已。

所以還得再議論議論,再研究研究,再商量商量,再權衡權衡,再比較比較,再考慮考慮,再觀察觀察,再看看,再想想,再等等……等等等等……

……

可惜人能等,BETA不能等。

自從鐵原HIVE建成之後,朝鮮半島上的東亞聯合軍除了設立阻擊陣地之外,還得進一步執行比先前頻繁得多的漸減作戰。

所謂的漸減作戰,簡單說就是為了防止HIVE中生產的BETA數目累積過多,人類采取主動出擊等手段對其進行零敲碎打的戰術行為。

這種作戰相對來說很適合新人,畢竟上來就讓新兵們投入到HIVE攻略戰或者BETA機群阻擊戰的話,無疑是在進行公然謀殺。

戰鬥規模小,敵方BETA相對數目較少,作戰環境相對熟悉且自由……

戰乙女中隊在登陸朝鮮半島的第二天,便主動申領了相關任務,當然也很快獲得了批準。

於是在本次漸減作戰命令下達的數小時後,中隊全十二台擊震便呈縱型隊列飛越了光州防線,直奔作戰預定方位而去。

適合三名老兵,九名新兵的初戰對手,通常是聯隊級規模的BETA。而作為戰術機部隊來說,伊隅中隊的實際作戰目標是隱藏在BETA集群之中的幾十隻光線級而已——聯隊規模的BETA數量乘以百分之二,光線種的數量上限也就是六十左右——如果再加上戰場被選定在人類防線附近的話,本次任務的難度充其量是中等。

這是對於伊隅滿來說的。

對於兩名輪回者而言,雖然不能拿徒手消滅數千BETA來類比,但聯隊級對他們來說依然是小菜一碟。即使不把DG改造後的機體能力計算在內,兩人配合虐殺幾十隻光線種還不是跟玩一樣?

但對於包括速瀨水月涼宮遙她們在內的九名新人來說,就難講的很了。在訓練中成績優秀的,未必在實戰中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至少最關鍵的首戰反倒最容易令人精神緊張。

“幸好屏幕上的隻是預存活動影像,誰知道那些大小姐們親眼看到血肉橫飛的實際戰場時,會不會跟第一堂曆史課裏那樣失態……”羅傑在本小隊前方一邊飛一邊腹誹著。

“視網膜,投影。”在這種毫不必要的時刻,不知道為什麼DG又冒了出來。

“……你特意跳出來,就是為了糾正這麼一個小細節?”如果羅傑有辦法對DG直接動手的話,相信他早就直接動用八七式突擊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