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累並寂寞著(1)(1 / 2)

林清寒正在看中央電視台的《朝聞天下》,手機驟響,看到的是昨天夜裏值班的鄭信的電話號碼,就知道可能有緊急情況發生。

果然是鄭信,命令她迅速到崗,說是一起醫療事故的當事人家屬披麻戴孝,拿著花圈、白色橫幅圍堵了政府大門,正在選出代表準備到省裏上訪。上訪人常常希望以這種方式贏得最快最好的結果。

林清寒的出現,讓已經在做疏導工作的有關行政人員鬆了口氣。林清寒疏導群眾、調解矛盾的成功率高,這在全市是公認的。她沒有官相沒有官腔,也不像一些具體行政執法人員那樣簡單粗暴。

她首先是個一臉溫良的漂亮女人,會用同情的、理解的目光注視著當事人,耐心地聽他們一一陳述,無論多麼激憤的言辭都細細聽來。因為很多時候,當事人是隻求一訴為盼的,希望政府知道他的苦楚。也有些當事人因為一點小事鬧得不可開交,有錢有勢的不怕事大,一窮二白的拚了這條賤命也要把官司打到底。也不知道怎麼搞的,一些涉法問題轉來轉去總能轉到她信訪局。雖然走錯了路,但是,林清寒總覺得,他們進對了門。

林清寒其實也沒有什麼訣竅,隻是用大家都用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授之以法給出正確解決渠道的常規工作方法,在她特有的誠懇和寶貴的同情心下,卻往往收到很好的效果。

她有一個目的,就是上為領導分憂,下為百姓解愁,既為國家節約了司法成本,又為當事人減輕了訴訟之累。她這麼做,卻從不這麼說,她不喜歡唱高調。

林清寒用她那張“百姓信得過”的招牌臉,很快帶著兩名代表走進信訪局接待室,其他的群眾按照她的建議,自覺回家處理後事去了。

這個案子不是什麼敏感的案子,但是卻讓林清寒心生憤怒,不明白為什麼在今天,居然還會發生在生產過程中母嬰雙亡的慘劇。死者家屬,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做爸爸的喜悅還沒有嚐到,卻遭受了瞬間失去妻兒的悲痛!

死者家屬說,那個鄉鎮衛生院想私了,說大人因失血過多死亡,醫院有責任,答應賠一萬,並免掉他們的手術費用。小孩是生產過程中窒息而亡,屬於正常死亡,不予賠償。聽到這樣的歪理邪說,林清寒在心裏罵了一聲:“混蛋邏輯!”

林清寒已經斷定是個典型的責任事故,生孩子已經不能算是什麼風險手術了,即使有風險,也應該最少保住一個啊。

但是,林清寒不能把憤怒表現出來,因為那樣會加重當事人對醫院的仇恨,不利於息訴停訪工作。

接下來的十幾天裏,林清寒一邊聯係法律援助中心,盡快辦理了援助手續,進入訴訟渠道;一邊與法院、衛生院交換意見,最終以衛生院拿出二十萬元賠償款、原告不再上訪的條件達成調解協議。

在最後的三方談話時,衛生院院長吧唧著嘴說:“林局長,賠償額不小啊。”

林清寒“哼”了一聲,說:“不多,希望這樣的慘劇不再發生!”

死者家屬拿著調解書,感激涕零地說:“謝謝你,林局長。”

林清寒沒有看他,心裏卻苦笑一聲。自己總是為受害者奔波,給他們爭取更多的賠償金,但是卻不知道那所謂的賠償金,到底能賠償什麼。

發明“精神損失”一詞的人無疑是個天才,而精神損失也用貨幣來衡量,除了這個倡導者是個蠢貨,一個個接受者也顯得那麼可悲。

可是,不這樣,又能怎樣呢?

一有工作,林清寒就像被時間鞭打著一樣,當她看到因為他們的交代不夠妥善,又有當事人輾轉找來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時,她就會喊來辦案人員嚴厲批評,把來者的交通費,當麵算給當事人。有幾次,她從包裏拿出這個費用,強行塞給當事人,說這個錢應該她出。有時,她也覺得這樣做太感情用事,但是她必須要求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急當事人之所急,想當事人之所想。能電話解決的一定電話解決,要提前服務、超前服務、主動服務,以盡量減輕百姓負擔!

這些天太累了。有時她想,自己完全可以不用這麼累,有很多事情原本不需要自己插手,也有些事情本就屬於狗抓耗子,多管閑事。

這些年,信訪局突然間熱起來了。不屬於信訪局解決的法律問題倒比別的問題多。前幾年群眾都覺得政府怕上訪,集體訪越級訪案件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政府形象和正常工作秩序。於是《信訪條例》應運而生,但是,除了政府部門處理信訪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在轉變以外,群眾依賴上訪解決問題的心理並沒有多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