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懲在古代叫賞罰,是治政的基本手段,用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話說,叫做“利器”。他說:“夫賞罰之為道,利器也。”(《韓非子·內儲說上》)利,鋒利,好使;器,兵器。是說,賞罰作為治國的方法,乃是銳利的武器,所向披靡,沒有不成功的。之所以如此,在韓非看來,是因為它抓住了人性。是人就趨利避害,而獎賞就是利,懲罰就是害。所以沒有人不喜歡獎賞不害怕懲罰的,賞罰有著最大的廣泛性和有效性,無人能夠抵擋。
(一)意義
要義
獎懲為什麼是治政的基本手段?因為它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小到團隊,中到組織,大到國家,隻要想有秩序、有計劃、有目的地運行,就一定離不開獎懲。這個手段運用得好,弱小可以變為強大,在野可以轉為在朝,暫時可以成為永久。獎懲的效用不僅在於當下,還關係到未來。它是一種導向,宣示著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允許什麼禁止什麼,從而製約發展的方向。
故事
一座城邑
子產擔任鄭國的執政大夫,派遣大夫伯石(公孫段)辦事,獎給他一座城邑。
大夫遊吉看不慣,問子產:“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為什麼把大家的東西獎給伯石?”
子產解釋道:“要讓人沒有欲望根本不可能,隻有滿足欲望,別人才能把你交代的事情辦成功。事情辦好了,最終對誰有好處?國家!與國家利益相比,一座城邑有什麼可惜的,它還能自己長了腿跑掉不成?”
伯石心裏畢竟沒有底,沒多久就歸還了城邑,子產沒有收。(《左傳·襄公三十年》)
趙鞅的動員令
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作亂,得到了齊國、衛國、鄭國的支持。趙鞅(趙簡子)率領晉軍征討叛臣。
趙鞅在戚(今河南省濮陽市北)地與鄭國軍隊遭遇。晉軍人少,對方人多,形勢極其不利。趙鞅把部屬集中起來,說:“範氏、中行氏違背天命,殺害百姓,企圖在晉國專權而滅亡自己的國君。本來,鄭國是站在我們國君一邊的,不想它倒行逆施,背叛初衷而幫助亂臣。我們順應天命,遵照國君的命令消滅敵人。能不能推行道義,洗刷恥辱,就在今天!”
趙鞅的目光慢慢掃過將士,提高了聲音說:“凡是能夠擊敗敵人的,上大夫授予縣的封地,下大夫授予郡的封地,士獎給土地10萬畝,平民百姓、工匠、商人獎勵官職,臣仆、隸、圉人等解除奴隸身份。我趙鞅如果打贏這一仗,就請國君考慮免除我的過失;如果戰敗,就用繩子把我勒死,然後用三寸厚的桐木做棺材,沒有襯板也沒有外槨,用沒有任何裝飾的車馬拉到墓地——不是趙氏家族的墓地,而是其他隨便什麼地方,埋掉拉倒,以示懲戒!”
經過惡戰,晉軍以少勝多,徹底擊潰了鄭國軍隊。(《左傳·哀公二年》)
受獎的孝子
宋國崇門的街巷裏有一個人,因給親人守喪而悲傷過度,容貌都變了,瘦弱不堪。國君認為這個人對他的親人很是仁愛,便把他提到士的階層中。第二年,因為效仿他而過度哀傷以至死去的人一年中就有十幾個。人們為親人服喪,本來是因為愛他們,現在又以讚賞來加以勸勉,而且是來自君主的,怎能不產生這樣的效果呢。(《韓非子·內儲說上》)
勾踐的辦法
越王勾踐看見在他車子的前麵伏著一隻青蛙,它的肚子脹鼓鼓的,一副怒氣衝天的樣子,勾踐便把頭靠在車廂前麵的橫木上行禮。
駕車的人問:“為什麼向青蛙敬禮?”
勾踐說:“青蛙有如此氣概,難道不該向它致敬嗎?”
士人們聽到了這件事,說:“就連有氣概的青蛙,都能贏得大王的尊敬,更何況勇敢的人呢?”結果這一年,民眾中就有自剄而死而把頭顱獻給越王的人。
越王想檢驗一下這樣的激勵能否用在向吳國複仇上麵。他讓人放火焚燒高台,然後擊鼓命令人們前進,宣布衝進火裏的人給予賞賜;又麵向大江擊鼓,命令人們前進,宣布衝進水裏的人給予賞賜。人們無不奮勇當先。越王心裏有了底,知道這些人一旦上了戰場,即使斷頭剖腹也絕不後悔,因為可以得到賞賜。(《韓非子·內儲說上》)
劉邦分封
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打得大敗,原先歸附他的各路諸侯都背叛了他,紛紛倒向項羽。劉邦問群臣:“我打算把函穀關以東地區作為封賞,你們看有誰可以跟我共同建功立業?”張良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一員猛將,他同項羽有隔閡;還有彭越,他正在聯合齊王田榮在梁地起兵反楚,這兩個人可以立即為我所用。至於咱們的將領中,隻有韓信可以托付大任,獨當一麵。如果您要把關東的土地賞給這三個人,楚國可以打敗。”劉邦聽從了這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