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後來齊國被燕國的樂毅打敗的原因,70多座城池被攻占,齊國就此衰弱下去。齊湣王依仗強大的國家而驕橫,結果害得國家殘破。古詩說:“要想毀掉它,必須首先堆起它;要想摔倒它,必須首先高舉它。”(《呂氏春秋·行論》)
疏導
西漢哀帝時,騎都尉平當主管黃河河堤事務。他上書說:“古代的九河,現在都已經淤塞而找不到河道了。按照經典,治水的根本方法是決開堵塞的河道、深挖河床,而不是修築堤壩、堵塞水流(治水有決河深川而無堤防壅)。黃河從魏郡以東多次泛濫決口,河道變化不穩,不可以敷衍了事,得過且過,應該廣泛尋求具有浚川疏河本領的人才來治理黃河。”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議。(《資治通鑒》卷33)
治水三策
待詔賈讓也就治水問題上奏漢哀帝。他首先總結古人的治水理念,認為,古人建立國家安置居民,規劃土地,一定避開江河湖澤,給水留出地方,居住區域和農田選在水勢達不到的地區。大河不設堤防,使小河的水可以流進去。在低窪之處利用四周高坡作圍壩,形成沼澤湖泊,使秋天的積水得以容納,水麵從容地向外伸展,舒緩寬闊而不凶猛。
接著又以治水和治人相互印證。他說:“大地有河流,就像人有口,用堆土的辦法來防止水患,好比為了不讓小孩子啼哭而捂住他的嘴,這當然可以立即見效,然而卻將孩子悶死了。所以說,‘善於治水的人,挖開堵塞的河道使水流有路可以傾瀉;善於治理民眾的人,使人暢所欲言從而讓民眾心中的想法得以宣泄。’ ;(善為川者決之使道,善為民者宣之使言。)”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築壩阻攔洪水的治水方式呢?賈讓的看法是,這是由於封建割據造成的。他指出,大肆修建阻攔河水的堤壩,始於此前不遠的戰國時期。之所以如此,純粹出於各諸侯國的私利。齊國與趙國、魏國以黃河為界,趙國和魏國地勢高,齊國地勢低。齊國在黃河進入國界25裏處築堤,東下的黃河被堤壩擋住,無法泄流,便在趙國和魏國的地界泛濫成災。趙、魏兩國也依法炮製,各自在25裏處築起堤壩。如今,黃河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北)到魏郡、昭陽(今河南省浚縣東北),都築起了石頭堤壩,河水受阻急劇回轉,百餘裏之間,兩次向西流,三次向東流,就是因為河道不暢。
根據以上分析,賈讓提出了治理黃河的上、中、下三條對策。他說:“遷移冀州地區首當其衝的百姓,決開黎陽遮害亭的堤壩,放黃河水向北潰決,流入渤海。可以拿出數年治河費用,安置移民從業,遵循古代聖人的做法,確定山川的位置,使神和人各得其所,互不相擾。我大漢土地廣闊萬裏,何必與黃河去爭那一點點地方!這個方案實現後,黃河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可保證千年沒有水患,故稱上策。
“在冀州地區大量開河鑿渠,可以使那裏的民眾引水灌溉田地,同時又能分減水勢。雖然不是聖人的做法,但至少是挽救敗局的方案。這個方案能夠帶來國家富裕,民眾安居樂業,控製水患數百年,故稱中策。
“隻是補修、完善原來的堤壩,把低的地方增高,把薄的地方加厚,消耗人力物力沒有止境,卻仍然頻繁遭受水患,這個方案最為低下,故稱下策。”(《資治通鑒》卷33)
廉範不禁夜火
東漢章帝時,廉範調任蜀郡太守。成都富有,物產豐盛,人口眾多,住房十分擁擠。為了防止火災,法令禁止民眾夜間勞作,然而人們卻避開官府,偷偷用火,導致火災連續不斷。
廉範到任後,撤銷原來的禁令,隻是加強了儲存防火用水的規定。由此帶來的便利使民眾非常高興,他們編了歌子頌揚廉範:“廉叔度,來太晚!官府不禁夜火,民眾安心勞作。從前沒有短上衣,今有五條褲子穿。”(《資治通鑒》卷46)
順流而下的軍威
三國末期,晉國滅掉蜀漢,征討東吳,晉國大將王浚攻克武昌,隨即乘勝順長江東下,兵鋒直指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揚州別駕何惲認為,王浚此行必定成功,因為敵人土崩之勢已經顯露出來(土崩之勢見矣)。果然,前來迎戰的東吳水軍遠遠望見晉軍的旌旗就投降了。這時寬闊的長江水麵上滿滿的全都是身披鎧甲的士兵,旌旗遮天蔽日,再加上順流而下,越發顯得勢不可當,吳人恐懼之極。(《資治通鑒》卷81)
赤膽忠心
唐朝玄宗時,安祿山漸成氣候,深得朝廷寵信。他雖然來自北方遊牧民族,被稱為胡人,又長期在邊疆當將領,外表看上去遲鈍老實,但實際上頗有心計,思維敏捷,語言粗俗而詼諧,很能討皇家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