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同盟(1)(1 / 3)

同盟是常見的政治現象,可以分出兩個層麵,一是各種力量之間的關係,一是個人之間的關係。這裏主要談兩個問題:同盟的形成,同盟的瓦解。

(一)結盟

要義

力量之間的結盟不必說,個人之間的關係較為複雜。這裏的個人結交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利害互相勾連,共進共退,古人叫結黨營私;另一種是意氣相投,互相呼應,古人叫同心同德。嚴格說,隻有前一種情況才是朋黨,後一種不是,為了論述方便,我們仍放在結盟的標題下談。孔子反對官員結黨,說:“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周,嚴謹;比,親密。君子正派而不與人勾結。

又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矜,慎重。君子把持自己而不爭取私利,合群但絕不拉幫結派。為此人們把第一種情況視為小人行徑,而認為第二種情況是君子做派。

故事

管仲與鮑叔牙

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商量,說:“現在的國君齊襄公太昏亂了,肯定會失去國家的。齊國的各位公子中,可以輔佐的隻有兩位: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我們兩人每人侍奉一位公子,先得誌的人提攜另一個人。”就這樣,管仲追隨公子糾,逃亡到莒國;鮑叔牙追隨公子小白,逃亡到魯國。

後來齊國果然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新立的齊君又被殺。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當上了國君,是為齊桓公。魯國囚禁了管仲並把他獻給齊桓公。在鮑叔牙的極力活動下,齊桓公赦免了管仲,任用為國相。(《韓非子·說林下》)

沈尹莖與孫叔敖

沈尹莖和孫叔敖是楚國的兩位賢人,彼此互有好感。

孫叔敖來到楚國國都郢城圖謀個人發展,過了3年,一事無成,沒人知道他的名字,更沒人了解他的德行。

沈尹莖對孫叔敖說:“若論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推動別人實行自己的主張,上,可以使君主稱王天下,下,可以使君主稱霸諸侯,我沈尹莖不如你;但若論順應時勢,追隨流俗,掌握分寸,調和適中,你孫叔敖就不如我了。這樣吧,你回鄉下去種地,我在郢城為你活動,你看如何?”

孫叔敖同意了。

5年之後,沈尹莖終於有了收獲,國君楚莊王相中了他,打算任用他為令尹(相)。

沈尹莖對楚莊王說:“有個鄉下人叫孫叔敖,此人可以稱得上聖人,要說治理國家,我不如他,大王您應該重用他。”

楚莊王聽從了,派車把孫叔敖接到都城,任命他擔任令尹。

12年後,楚莊王稱霸諸侯。(《呂氏春秋·讚能》)

魯國三家

魯國三家大貴族孟孫、叔孫、季孫聯起手來對付國君魯昭公,逼得他一退再退,漸漸地失去了對國家的控製,大權落到了三家手中。魯昭公沒有了退路,進行反撲,集中力量攻打季孫氏,包圍了他。

孟孫和叔孫湊到一塊商量,拿不定主意救不救季孫氏。回來的時候,叔孫的車夫說:“我不過是個家臣,不敢評論國家大事。但我想問一句,有季孫氏跟沒有季孫氏,哪一個對我們更有利呢?”叔孫答道:“沒有季孫氏,我們叔孫氏一定難以支持。”車夫說:“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就去救季孫氏。”

於是叔孫家的人從圍困的西北角衝了進去。孟孫家的人看見了叔孫的戰旗,也加入進來。三家的軍隊聚在一起,魯昭公不能抵禦,敗下陣來。三家索性把魯昭公趕出魯國,魯昭公流亡晉國,最後死在一個叫乾侯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安縣東南)。(《韓非子·內儲說下·六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