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莫及
南北朝時,北魏攻占了南齊的南鄭。北魏孝文帝調兵遣將,打算守衛南鄭。侍中李衝認為不妥,上表勸諫,認為南鄭地勢不利,一方麵,那裏與羌、夷部族接壤,人心難以爭取;另一方麵,那裏山高路遙,後勤補給非常困難。他說:“古人言:‘盡管馬鞭很長,但抽不到馬肚子。’(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南鄭就是我國的馬肚子。再說了,如今我大魏國土所能覆蓋的,天下九州中已有八個;我大魏臣民所能包括的,天下十成中已有九成;沒有臣服的,隻剩下漠北和江南。這一北一南很快就可以征服,又何必急著現在就去占領南鄭呢!我以為放棄戍守南鄭實為上策。”孝文帝接受了李衝的建議。(《資治通鑒》卷140)
知彼不知己
南北朝劉宋孝武帝時,天現日食。孝武帝下詔,讓文武官員就朝政直言評論。中軍錄事參軍周朗上書說:“發表議論的人都認定北魏已經衰落,我們無須退縮,然而他們卻看不見我們的弊病比北魏更重。現在的人都知道不可以用羊去追狼,不可以用蟹去捕鼠,然而我們正是以沉重的牛車和疲弱的士卒去同北方肥壯的戰馬和強悍的胡兵相廝殺,其中的不相稱是明擺著的。”(《資治通鑒》卷127)
小結
把握實情與保證目標的可行性實際上是一回事,故事中的決策之所以行不通,就在於違背了事實。身處高位,執掌中樞,各種機構一應俱全,一呼百應,可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怎麼就背離了實情呢?還是主觀因素在作祟。在秦二世和隋煬帝那裏,是不願意不喜歡真實信息,可恨又可憐。殷浩的情況複雜一些。當時桓溫勢大,朝廷全力扶持殷浩,以期形成權力平衡,然而桓溫並不好對付,殷浩鬥不過他,正好北方的後趙內亂加劇,殷浩便借機北伐,希望通過建立武功來壓倒桓溫,所謂的堤外損失堤內補。正是存了這份私心,事實在,而他是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王羲之的話說得那麼透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竟然不起絲毫作用,最後殷浩隻能是誤國害己。這也告訴我們,從實際出發不是一個客觀問題,而是一個主觀問題,不去除“我”,不把自己“無為”掉,信息再準確再豐富也沒用。
(二)決斷
要義
麵對問題,通過決定拿出處理意見、辦法、方案,就是決斷。決斷是一個充分調動主觀因素的過程,文化背景、道德品質、人生閱曆、實踐經驗、意識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心理素質、性格特征、交流能力等,無不發揮作用。其中有兩點是必需的,任何一個決策者都要麵對它們的考驗,一個是抓住要害的能力,一個是拍板的魄力。
故事
匹夫
堯帝打算把天下傳給舜。部族領袖、大臣鯀進諫說:“不吉利呀!怎麼能把天下交給一個匹夫呢?”堯帝沒有聽他的,起兵攻打鯀,在羽山(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之郊誅殺了他。鯀是禹的父親,曾經負責治理洪水,用的是築堤擋水以及用土填埋的辦法。舜是樂師瞽(眼盲)的兒子,出身平民,以種田為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所以鯀稱他是“匹夫”。
另一個部族領袖、大臣共工也出來阻攔,進諫說:“怎麼能把天下交給一個匹夫呢?”堯帝沒有聽他的,起兵攻打共工,在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東部以及遼寧省部分地區)的都城誅殺了他。
於是,天下沒有人再敢說不要把天下傳給舜的話了。
孔子後來知道了這件事時說:“堯帝了解舜的賢能,並不是最難的;堅持傳位給舜從而誅殺阻攔的人,這才是最難的。”也有人講當時孔子是這樣說的:“不因為進諫的人提出疑問而放棄自己的明察才是最難的。”(《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力排眾議
戰國時期,公孫鞅(商鞅)來到秦國,走寵臣景監的門路見到國君秦孝公,受到重用。
公孫鞅想進行變法,秦國人不高興。公孫鞅對秦孝公說:“不可以跟民眾一起謀劃創新,隻能夠跟他們共同享受成功。掌握高深道理的人不迎合俗人,懷有遠大抱負的人不遷就大眾。因此對於聖人來說,如果可以強盛國家,就不會受現有一切的束縛。(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大夫甘龍說:“不對,按照現有的法律進行治理,官吏輕車熟路,民眾有序不亂。”
公孫鞅說:“平常人安於已有習俗,讀書人陷於所見所聞,這兩種人,適於執行職務、貫徹法律,不能跟他們商討現有法律之外的事情。有智慧的人擬定法律,愚笨的人守持法律,有作為的人更新法律,沒出息的人拘於法律。”(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製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秦孝公道:“說得好。”便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作出變法決定。(《資治通鑒》卷2)
不怕人笑話
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與大臣肥義商議,讓百姓改穿胡人衣褲,學習騎馬射箭,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賢良的人能夠理解。(愚者所笑,賢者察焉。)即使世上的人都笑話我,我由此而能夠奪取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也值了!”於是帶頭改穿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