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非洲的壯美與警示(1)(1 / 3)

——肯尼亞紀行

孟買—內羅畢—馬賽馬拉

離開悶熱喧囂的印度孟買,我們向炎熱的赤道之下的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飛去。時間是2006年10月31日的0點30分。孟買是個不夜城,午夜時分,滿城還是燈光璀璨,人聲嘈雜。機場更是擁擠不堪,廣場塞滿了各種車輛,候機大廳裏躺滿了衣不遮體的人。孟買當局的領導人曾對來訪問的上海客人說:“你們幹得不錯,將來有可能趕上我們!”印度人總願意在中國人麵前裝大,可眼前這個亂糟糟的孟買國際機場和上海的浦東機場相比,實在讓我們沮喪。不過孟買讓人歎為觀止的地方還是不少,如敢與好萊塢抗衡的影城寶萊塢、富麗堂皇的七星級的泰姬賓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臭氣熏天的千人洗衣場……最後給我們留下美好印象的是,機場的工作人員很殷勤很客氣,一位老員工一直把我們送到登機口,還跟著位女員工幫我們提行李。就服務行業來看,中國的硬件強,印度的軟件好。有人說,印度人是被英國的殖民主義調教出來的。歪打正著的是,英語在印度很普及,這成為更多人走向世界的條件。

我們乘坐的是肯尼亞航空公司的班機,將飛越浩瀚的印度洋,在東海岸登上非洲大陸。夜色如墨,舷窗外隻有星光閃爍。我在地圖上尋找肯尼亞的位置。它像一片錐形的葉子鑲嵌在東非洲的海邊,北靠埃塞俄比亞,西臨烏幹達,腳下就是坦桑尼亞。東非大裂穀縱貫南北,正好與頭上的赤道相交,在肯尼亞形成了一個大十字架。因此受到上帝的關愛,他的恩澤讓這58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陽光燦爛,雨水豐盈,河流密布,湖泊眾多,森林成片,花開四季。更重要的是他讓這裏成了亞當和夏娃的伊甸園。這一秘密最早被達爾文發現了,1871年他在《人類起源》一書中預言:“人類始祖的化石將在非洲出現。”60年後,果然在肯尼亞發掘出250萬年前的人類頭蓋骨。因此,世界人類學界公認,非洲的肯尼亞就是“人類的搖籃”。

中國記協這次安排我們這幫老記大老遠地跑到非洲,怕不是來訪古尋根的吧?其實我們最感興趣的不是硬邦邦的古人類頭蓋骨,而是歡蹦亂跳的動物。我們都知道肯尼亞是名享遐邇的“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裏不僅生長著火烈鳥、丹頂鶴、禿鷲、巨喙等奇禽,也生活著獅子、獵豹、河馬、犀牛等猛獸,還有大象、羚羊、斑馬等性情溫順的熱帶動物。聽說我要去肯尼亞,在北京上中學的侄女賈天鴿還專門給我找了一盤記錄非洲動物的VCD讓我看。那動物自由生活的場景陪著我在這一萬多米的高空入夢。

在我正坐著吉普車追趕草原上成群的角馬時,突然被同伴叫醒,內羅畢到了。一陣涼爽的晨風讓我從睡眼惺忪中清醒。沒想到赤道之下的內羅畢一片清涼,全無孟買的酷熱。這裏地處1700米的高原,再加上森林覆蓋和花草繁茂,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7.7度。馬賽語“內羅畢”的意思就是“冰涼的水”,烈日炎炎如火燒的赤道之下,能感受一份清涼,內羅畢真是一個令人舒適愜意的城市。無怪乎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和人類居住中心都設在這個城市。

進了內羅畢城如同進了一座公園,給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樹的高大和花的繁盛。那樹未經修剪地立在道路兩旁,枝幹粗大,枝頭上開著一串串的花朵,那花是紫羅蘭色,連成一片,如同整個城市都飄浮在紫雲的祥氣之中。這感覺如同我在廣州看到滿城高大的如火把般的木棉樹,在羅馬看到家鄉隻能栽在花盆裏的滿街盛開著粉紅色花朵的柳桃樹。後來才知道那樹花叫肯山藍,可能是這個國家獨有的。內羅畢的建築都掩映在樹蔭之中,隱藏在花園裏,哥特式的尖頂和牆麵的花飾顯示著它們的歐式風格。

內羅畢素有“東非小巴黎”和“陽光下的綠城”的美譽,我看後一個稱號更名副其實。畢城無處不飛花,舊花將落新花開。那如花雨般紛紛落下的花瓣在肯山藍樹下鋪上紫色的地毯,而旁邊的綠籬內姹紫嫣紅花團錦簇。和所有現代城市一樣,內羅畢也是車水馬龍,交通擁堵,從機場進城我們費了一個多小時。滿眼的蔥鬱讓我們消解了渾身的疲憊,而新江蘇飯店的稀粥和小籠包子,讓我們有了到家的感覺。在這個世界上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就有中國飯店。以食為天的華人最善於經營餐飲。在內羅畢華人餐館十多家,新江蘇是家大店,大紅門上宮燈高懸,樓上樓下雕梁畫棟,牆上掛著國畫和書法條幅。

大陸來的店主熱情有加,中國駐肯尼亞使館的文化參讚也來陪餐。邊吃邊寒暄。餐後,我們就上路了,我們的心思在下一站——馬賽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因為那裏被稱為“海明威的故鄉”。1933年到1934年美國作家海明威在那裏居住,並寫下了《非洲的綠色群山》一書,生動地描寫了那裏鮮為人知的自然景觀和土著人的生活,而那可愛的野生動物成了他書中的主人公。因為這本書的傳播,讓馬賽人和這片野生動物的天堂為世人矚目,各國的探險家、攝影家和動物愛好者蜂擁而至。而那部就在這裏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動物世界》更讓馬賽馬拉風靡全世界。善於造勢的肯尼亞人又聲稱這裏就是海明威的故鄉,就更讓寰球的文學愛好者們趨之若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