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性和依賴性的增加,造成獨生子女的不自立,也就難以形成獨立人格。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是年幼時期形成的。兩三歲時,孩子的性格就初步形成了。而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家庭是幼兒早期教育的場所。教育家蔡元培說過:“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從這個意義上說,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出生到上學以前,這段時間都在父母的撫養和家庭成員的影響之中,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地對孩子進行著啟蒙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在從小培養子女的獨立意識和習慣上占有絕對的優勢。因此,我在對我的女兒進行教育中側重培養的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習慣,努力減弱支配性和依賴性。而要達到此目的一
首先,要協調夫妻之間的教育觀。應該說,獨生子女本身並不是“特殊兒童”。但是,不少子女卻又成了特殊的有缺陷的孩子。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父母本身,在於父母的教育方法的錯誤或不當。而夫妻間的不協調,又是其主要矛盾。往往是一方教育,一方寵愛,導致孩子不知所從,最後是誰的話也不聽。小說《紅樓夢》中描寫的賈母和賈政對賈寶玉的教育就是如此。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前首先要協調好夫妻的教育觀,即教育的一致性。有了一致性,就要堅持。我的孩子也有任性的時候,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和我愛人的觀點是孩子的想法合理就努力滿足她,不合理再鬧也不行。在她很小的時候(三歲左右),我們帶她上街,她見到曾經吃過的糖果,想要,哭了起來,但我倆都堅持說不。街上來往的熟人,令我倆很難堪,但我倆都堅持了下來。現在孩子不但已養成了上街不要東西的習慣,而且她也記住了一父母說不行的事,再鬧也不行。
其次,弱化孩子的“獨生”意識。獨生子女的父母,不要隻從製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入手,而是要從轉變父母對孩子的觀念做起,要做到淡化“獨生”觀念,把自已的孩子作為非“獨生”看待。在態度上,有意識地控製自己,做到不冷不熱,不即不離,從孩子呀呀學語時期,就開始努力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孩子送到托兒所,讓孩子盡早過集體生活。我的孩子是在一歲零三個月送的托兒所。這樣可使她在集體生活中逐漸地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進而達到弱化其“獨生”意識。
其三,放手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常言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就是家庭環境決定孩子自立能力的強弱和成熟的快慢。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兄弟姐妹,沒有比照的對象,孩子很難確立自身的地位,難以形成自覺的獨立人格的意識。上邊提到的不會剝雞蛋皮的女孩就是如此。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她自己係鞋帶,穿衣服,洗襪子,洗自己的飯碗,鋪床疊被。
總之,每個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都需要有多方麵的培養和教育,既有學校、托兒所等社會教育,也有家庭的教育。在目前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調節下,家庭的培養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尊重孩子的自然發展,尊重他們的親身經驗。魯迅曾說過,“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便是人類中的一員。因為即我,所以更應該盡教育的義務,教給他們自立的能力;意味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一天天成熟起來,由一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