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經常勸說孩子“你不比別人笨”,成績不好就找差距,定目標。成績有進步就告誡她:“你付出了,肯定會得到回報,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孩子在我們的不斷地鼓勵,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增強了克服學習困難的勇氣,學習成績逐漸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教育她向英雄人物和身邊的典型人物學習。
孩子從小學六年級至現在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她自己心理壓力很大。為此,我們不光給她求醫問藥,更主要的是尋求精神食糧,幫助她擺脫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我們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例如:家裏訂了青年報她沒有時間看,我們就選一些有關內容,比如介紹宏誌班孩子發奮學習的材料,XX中學的農村孩子在逆境中學習,而最終參加了國際奧林匹克大賽,並為祖國爭了光的事跡等講給她聽。我們還經常鼓勵她看一些名著,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警句不光要會背,還要用心去體會,要向英雄學習那種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身體不好,這是客觀條件,但自己的意識不能被摧垮。
家長和孩子的相互溝通和對孩子的理解也是一種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能量,這種無形的心理能量還會產生有形的心理效應。表現為有良好的行為習憤,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秩序,遵守校紀,關心他人,熱愛集體,學習成績提高等等。
孩子班裏有一位讓她佩服的同學。我們問及原因,孩子說,這位同學學習好,肯幫助人,擔任班裏的衛生委員,對工作不但認真負責,而且身體力行、埋頭苦幹。
我們覺得,孩子能發現別人的長處,這本身就是她自己的長處。我們經常跟她講,發現別人的長處,就要好好跟人學,能做到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就是進步。
我們覺得,經過一年多的中學生活,孩子在各方麵都有了一定的進步。
比如,她能認認真真地對待學校的每一項活動,諸如搞衛生等;
有的同學沒能按時到校,回家後她主動把老師留的作業轉告別人;
講台桌上的破璃碎了,裝垃圾的編織袋不夠,她主動從家裏拿來;
聽到有的同學需要幫助,聽到災區需要捐款,她從不猶豫;班裏要求出板報,她雖不負責此項工作,但能主動留下與同學一起幹。
以上這些雖微不足道,但作為家長,我們真的為她高興。因為這一點一滴都表明,孩子經過學校、老師們的幫助,正在逐漸走向成熟。
我們真誠地期盼,孩子能成為一個自強不息,不怕困難,逐漸成熟的中學生。
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我們的兒子董禕鵬是一個開朗、樂觀、從不發愁的孩子,也是一個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能吃苦,愛勞動的孩子。
孩子從小學二年級起就自己坐公共汽車上學了(在這之前,他是住在離學校很近的姥姥家》。本來我們有條件每天接送他,但為了培養他的吃苦精神,和早日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堅持讓他每日自己去上學。每天早晨六點四十分出家門,走十五分鍾到車站坐車,晚上放學擠公共汽車回來。開始幾天我們很不放心,他爸爸悄悄地在後邊跟著,等他上了公共汽車就在公共汽車後邊騎著自行車猛蹬。好在城裏公共汽車不是很快,所以每次都能跟上。等他下了車又悄悄地跟著他一直看著他進學校大門。等他放學時又早早地等在離學校大門一百米處,看他出了校門就又悄悄地跟著到車站看他上了車就趕快往家趕。在這期間,他有在車上睡著了坐過站的時候;有坐車玩學習用品睡著後丟了的時候;也有沒到站就下車走反方向的時候。對於他爸爸來說,這種時候是最著急的時候。有一次董禕鵬提前下車又走了反方向,害得他爸爸找了他近兩個小時,等在家裏的人也都急壞了。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作為父母,早晨看著孩子不吃早飯早早出門,晚上做好飯看著黑下來的天,久久地等著孩子,心裏既不忍,也很不安。但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做法,並且還給他講我們小時候的一些事情。例如,他爸爸為了攢錢買兵兵球拍子,節省五分錢而走五六站路回家;我隨董禕鵬的姥姥去“五,七幹校”,每星期走近五十裏路到農場中學上學等。我們講這些就是想讓他知道,他獨自坐車去上學並不是一件艱苦的事,而是一件平常事。每當他遇到問題,遇到挫折,我們總是告訴他,“這不算什麼,是大家都可能碰上的,你自己有能力處理”。並提醒他遇事多動腦子,多加小心。直到現在他上中學了,無論刮風、下雨、下雪他都要騎45分鍾自行車去上學,而且每天都是早早到校。他是可以住校的,但他並沒有因我們沒讓他住校而天天騎自行車上下學而埋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