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教師,對中國以及世界環境的惡化格外關注。我深深理解中國製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意義,深深理解《中國21世紀議程》的意義。今年,我的孩子高考,他選擇了環境監測專業,今後將一生致力於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我想:這與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有密切關係的。
我的孩子是怎樣在我的影響下愛上環保專業的呢?囲想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積極解釋孩子提出的關於環境方麵的問題,增加孩子的環境保護知識
還是他上初二的時候,一天他忽然問我:“酸雨是怎麼回事?”我說:“酸雨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硪或氮氧化物在陽光、水蒸氣和飄塵聯合作用下,發生一係列化學反應後,形成硫酸或硝酸霧,通到降雨條件時,酸性物被雨滴衝下地麵而形成的。酸雨對環境和生物體的危害很大。它使水生生物受害而死亡,使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被衝洗掉,導致肥力下降,使莊稼減產,使成片的森林死亡,更為嚴重的是,還可使人患呼吸道疾病而死亡。世界上以及中國的酸雨問題都很嚴重。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減少工業中二氧化硫等物質的排放,減少酸雨的產生。”
類似於這樣的環境知識方麵的提問,還有過多次。如:黃河為什麼會斷流?”“溫室效應是怎麼回事?”等等,我都給予了盡可能圓滿的解答。這樣做,增加了孩子的環保知識,增強了孩子的環保意識。當然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我們自身具有一定的環保知識,需要我們自身不斷地學習。
二、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看環境保護方麵的電視節目和書籍
在電視機前的時間是不少的。我引導孩子注意觀看那些有關環境保護方麵的內容。我們曾一起觀看中央電視台的“長江水災原因追溯的新聞調查”,了解長江上遊森林破壞、水土流失的情況;曾一起觀看湖南株洲冶煉廠排放二氧化硫,使水稻變黃減產的報道;也曾一起觀看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水土嚴重流失,貧瘠如洗的黃土高原地貌。一邊觀看,我們一邊討論“厄爾尼諾”現象產生的原因,討論汙染治理的具體措施等。
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係統地掌握一些環境保護知識,我從圖書館給他借來《隻有一個地球》、《環境、汙染與健康》等書籍。通過看書,他對環境保護知識了解得更多了,也更感興趣了。
三、了解身邊環境汙染的狀況,直接體會具有良好環境的重要意義。
平穀縣東部上宅村附近有一家以生產堿性嫩黃0為主的染料廠。由於廢氣、廢水的排放,使附近村莊空氣汙濁,樹木、農作物生長不良。借著回農村老家路過這裏的機會,我特意帶著他看了染料廠對周圍的汙染狀況。隻見廠周圍幾百米內,莊稼上、樹葉上沾著黃色的粉塵。我們和遇到的農民聊天,農民說:“這個廠“我們害苦了,可是沒有辦法。”這次實地考察加深了他對環境汙染的感性認識。這以後,我們還騎車去查看了洵河的汙染狀況。我們發現,過去清澈見底的洵河水也已經混濁不堪了,河裏已見不到魚蝦。
與此同時,我和孩子一起搜集了由於良好環境帶來良好經濟效益、良好社會效益、良好生態效益的實例。我們了解到,峪口鎮西樊各莊的紅富士蘋果和南獨樂河的紅杏因土質好、水質好、無汙染,而分獲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綠色食品證書,其產品可直接銷往世界各地,出口創彙;東高村鎮因蔬菜無汙染,產量大,質量好而成為京郊十強副食品基地。這些調查,使孩子看到了環境保護的良好效益,增強了保護環境的信念。
四、教育孩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經過上述幾方麵的努力,孩子的環境知識增加了,環境意識增強了。可是,孩子往往是抱怨多,指責多。這時,我們就一起討論該怎麼辦的問題。我說:“抱怨、指責不能解決問題。指望別人去做,存在著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親自做一個環境保護工作者。因為抱怨、觀望,改變不了現實。隻有大家都行動起來才能改變不良環境。”最終,他還是接受了我的這一思想。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的孩子報考了環境監測專業。這算是我的影響發揮了作用吧!
麵臨挑戰中的“父母教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父母應重視榜樣的力量。生長在跨世紀時代的青少年,雖然閱曆不足,尚不成熟,但從小享有父輩們所不曾有過的智力投資,見識廣,陳腐觀念的束縛不多,接受新事物快。他們的某些優勢往往是父母所不具備的。父母在教育孩產的同時,也應向孩子學習,建立一種新型的代際關係。在兩代人的交往、溝通中,優勢互補,與孩子一起成長,是當今“父母教師”最明智的抉擇。現在的父母,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忽視了兒女們對父母的期望也越來越高,希望得到理解。父母的權威更多的應是建立在滿足孩子的精神成長需求和不斷完善自我之上,而不是物質的擁有或居高臨下的訓斥態度。一句格言這樣說:“隻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同樣,隻有不合格的家長,沒有不合格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