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苗醫常用外治秘技(一)(1 / 3)

本章所介紹的方法是在苗族民間常用的一些外治方法,其他的一些少數民族甚至漢族的民間也有使用,已經很難追溯是哪一個民族所創之法。由於苗族的分布總體上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態,其醫療技術與其他民族產生相互借鑒、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許多治療方法也都在形式上成為共有的技術和方法。但是,由於思想觀念不同、醫學理論的各異以及各自的體驗和積累不同,即使看上去是相同的方法,也早就融入了各民族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內涵。例如拔罐療法是各民族普遍都在使用的治療方法,而苗醫以其治毒九法的理論指導而進一步演化出相當豐富的內容,有冷罐、熱罐、風罐、血罐、藥罐、遊走罐等等,可適應不同病情。而又把拔罐與其他療法結合使用,派生出不少的組合療法,如弩藥針複合療法、切拔出膿組合療法等,都是對這一療法的升華和創新。又如推拿療法在各民族間也有廣泛應用,而苗醫所創的“劉氏推拿法”和“小兒一掌精”推拿法又獨樹一幟。這些方法的挖掘和揭秘對於弘揚苗族醫藥文化,充實和完善我國傳統醫藥寶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拔罐療法

方法簡述:

拔罐療法是選用適宜的罐形器具,施於患者局部以達到祛除疾病目的的方法。本法在中國的許多民族中(包括漢族)都有使用,是中國傳統醫藥學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方法,本法最早是哪個民族首創已難考證。拔罐療法是在苗族民間使用率很高的一種外治方法,而且方法多樣,各種罐的基本功能大體相似但又各有特色。

治病原理:

施於局部造成局部負壓以達到拔出毒素,激發人體生靈能,疏通筋脈,止痛,排膿,消腫,並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操作方法:

苗醫拔罐的方法和器具多種多樣,作用上稍有差異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從總體上來說可分為火罐、熱罐、冷罐、血罐、藥罐、遊走罐等。

主治疾病:

腰腿痛、腹痛腹脹、頭痛身痛、縮陰、陰箭、毒瘡、風濕痹痛、筋骨扭傷、勞傷及膿毒等。

注意事項:

1.拔罐部位應選擇肌肉豐厚,毛發較少之處。

2.拔熱罐前應將罐中水珠甩盡,以免燙傷皮膚。

3.取罐時隻需按住罐邊使空氣進入其罐自落,切勿硬拉罐身以免造成損傷。

4.拔罐後當天不要用水洗患部以防感染。若拔罐處起小水泡可用紅花油塗搽,幾天後自愈。

5.對孕婦、嬰幼兒、嚴重心髒病、體質過弱、廣泛的皮膚潰瘍以及大血管周圍病患應當忌用或慎用。

相關介紹:

冷罐法

操作方法:過去多用牛角為罐,所以又稱為咂角法、風罐法或氣罐法。方法為:用黃牛角若幹個,將底部磨平,頂部鑽一孔。用時針刺穴位後便將牛角底部壓在穴位上,同時用嘴吸拔,造成負壓,然後用舌尖抵住小孔並用黃蠟進一步將頂口封固,留罐15~20分鍾。改良方法為用一次性注射器切去頂部來代替牛角直接抽真空而不用嘴吸,使用起來十分方便。

適應病症:風濕、腰腿痛、腹痛腹脹、縮陰、陰箭、毒瘡等。

熱罐法

操作方法:又稱“蒿罐”療法,俗稱“水罐”療法,它是用水煮竹筒來進行拔罐的一種方法,故名“蒿罐”。可以反複的使用,隻需把取下的罐放到煮鍋中,再取出就可繼續使用。熱罐法多選用竹罐作用具,用時取竹罐數個於鍋內先用水煮並將其浸泡在熱水中保持較高的溫度。先在選好的穴位上作記號,然後在鍋內取出罐筒,順手甩盡筒內之水並迅速罩壓在穴位上,即可吸住。一般留罐10~20分鍾,罐子取下複煮又可用。使用時動作要快,若動作過慢,筒內溫度下降則吸附不住。

適應病症:風濕痹痛,筋骨扭傷,勞傷,膿毒等。

注意事項

(1)罐筒內的熱水務必甩幹淨,以免燙傷皮膚。

(2)拔罐動作要輕、快、準,若動作太慢則罐內熱氣散失,不能吸附。

遊走罐法

即將拔好的罐推動遊走,邊走邊拔,至皮膚發紅。施術之前先在受術部位塗上相應的藥汁,既取其藥物作用又取其潤滑效果。熱罐、冷罐、氣罐、火罐均可。主要用於腰、背、大腿等寬闊部位。

適應病症:風濕痹痛、筋骨扭傷、勞損等。

穴位選擇:痛處選穴,以腰、背、大腿之寬闊部位為主。

操作方法:操作之前先在施術的部位塗上藥(藥液選與病症相適應的藥,或新鮮的藥搗汁取用,或潤滑油之類的),這樣既便於拔罐時遊走,又可以提高拔罐的功效,增強臨床療效。

注意事項

(1)遊走部位有炎症、潰瘍者忌用。

(2)遊走部位和遊走路線上均要塗上藥液,便於罐的遊走。

(3)操作時動作要緩慢,緩緩滑行,切忌過急過快。

熏罐法

把藥物燒燃後置於罐中的熱罐拔法。該法把熏藥法和拔罐法結合起來,使之起到雙重作用,有其特點和可取之處。

藥罐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臥位或坐位,但穴位必須朝下,選用氣罐,先將頂部塞住,將藥液倒入罐中,將藥罐頂緊穴位後,患者翻轉使穴位朝上,此時藥罐之藥液在罐的下位與穴位相接觸,然後用大號注射器裝上針頭,穿通罐之橡皮塞,抽取罐內之空氣,使患者有藥罐吸附感,從罐頂抽氣造成負壓使藥罐牢固地吸附在皮膚上,若一次抽不完罐內之空氣,可拔出針頭,作重複抽吸,直至罐吸附住皮膚,留罐半小時以上。

藥物選擇:藥罐是把罐、藥同用以提高療效的方法。

可根據病情、病種選用適合的藥物,如風濕性關節炎多選用透骨香、黑骨藤、絡石藤、五爪風、三角楓等,取藥物1~2味煎為濃液備用。

適應病症:風濕、腰腿痛、腹痛腹脹等。

注意事項

(1)施術時患者肢體在上位,穴位朝下,拔罐時藥罐的底部向下,便於藥罐操作時不弄灑藥液。

(2)用藥罐按住穴位後,要翻轉患者肢體,使穴位朝上,就是灌口朝下,罐內藥液在下空氣在上,便於把罐內空氣抽吸出來。

(3)每日操作1次,每次半小時到1小時,5~7天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可間隔2天。

血罐法

是針具和火罐聯合應用拔毒祛邪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

操作方法:先用針(弩藥針、銀針、七星針、刺豬針均可)淺刺拔罐部位,或用針刀挑破膿腫部位,然後用氣罐拔出膿血,將膿血拔出取罐後搽適量藥酒起到消毒和用藥的雙重作用。

適應病症:本法主要用於拔膿排毒、風濕痹痛等,其取效更快。

注意事項

(1)針刺時不宜太深,應避開血管。

(2)若有出血不止,要給予止血。

(3)針具和拔罐部位均要消毒,避免感染。

(4)治療時最好用玻璃罐,質地透明,便於觀察皮膚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變化以及膿血排出的情況。

火罐法

就是苗醫說的“夫罐”療法,即用火苗在竹筒內燒燎後吸附於人體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具有簡單、方便、實用的優點。火罐療法又可分為投火罐、閃火罐療法兩種。

操作方法

(1)投火罐療法

用具:選用竹筒或銅罐、瓷罐、玻璃罐均可,口徑3~5厘米大小,筒口要平、光滑。患者取坐位,術者右手持罐、左手拿紙點燃,投入罐內,趁紙在燃燒時迅速將罐筒罩扣在選定之穴位上,並稍加壓,待罐筒吸附穩定後再放手。留罐15~30分鍾即可。選用阿是穴,即以痛處為穴。

(2)閃火罐法

閃火罐療法也是火罐療法的一種,就是火苗不投入罐內,隻是在罐筒內閃一下,迅速退出,及時扣在選定的穴位上即可。

適應病症:風寒感冒、頭痛、頭昏、局部中毒。

注意事項

(1)動作要快,勿灼傷其他部位。

(2)若火罐局部有灼傷起水泡者,可用針挑破,即可自行痊愈;無水泡者可塗龍膽紫。

(3)取罐時,要一手拿罐,以一手拇指沿火罐邊緣下壓肌膚形成空隙,讓空氣進入罐內,再把罐取下,不致扯傷皮膚。

(4)火罐療法,應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第二次拔時多另取穴,第一次火罐治療時局部有水泡者,第二次操作時就忌用原穴。

(5)火罐大小的選用,視所拔部位之大小,如腰、背、大腿等寬闊的地方就用稍大的火罐,如頭部、手臂等窄小的地方就用稍小的火罐。

刮治法

方法簡述:

刮治法就是用一定的工具,蘸油或清水等在體表的一定部位進行反複的刮動、摩擦以治療有關疾病的外治方法。刮治法在我國多個民族中都有使用。苗醫刮治法主要用於痧類疾病的治療,因此也稱為“刮痧”。痧類疾病是以頭痛、身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症的一類疾病,根據臨床表現或刮治時出現的不同顏色又分為紅痧、青痧、羊毛痧、冷痧、鐵痧、絞腸痧等。苗醫治療痧症的主要方法有刮痧、放痧和掐痧,刮痧列為首選。根據所用工具的不同,一般分為薑片刮、銅錢刮、牛角刮、骨刮等。

治病原理:

刮治法是采用適當的藥物和器具(薑片刮、銅錢刮、牛角刮、骨刮)在選定的部位上進行刮擦,以達到疏通筋脈,刺激穴位,趕出毒素的治療方法。本療法具有宣通氣血,發汗解表,舒筋活絡,調理脾胃等功能。刮治後可使髒腑汙濁之氣通達於外,促使周身氣血通暢,祛邪外出。

根據現代醫學分析,本療法首先是作用於神經係統,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抵抗力。其次可作用於循環係統,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環增強;淋巴液的循環加快;新陳代謝旺盛。據研究,本療法還有明顯的解熱鎮痛作用。此法長期為民間所喜用,方便易行,副作用小,療效明顯,具有獨特的優勢。尤其是在邊遠的山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不能及時服藥和有效的治療時,更能發揮此療法的作用。

操作方法:

用銅錢蘸桐油(或菜油)、藥液,在脊柱兩側、胸部肌肉豐厚處,頭頂、前額、鼻梁、後項、腹股溝、四肢內側等處進行刮治,一般是從內向外或從上向下刮,力量適度,刮至該處出現暗紅色瘀點或瘀斑即可。亦可用生薑塊進行刮治。

刮治法因使用的器具不同可分為薑片刮、銅錢刮、牛角刮、筷子刮、麻絲刮和動物骨刮等,因用的潤滑劑不同而又可分為清水刮、藥汁刮、醋汁刮和油刮等。一般是用器具蘸上潤滑劑在選定部位從上往下刮數次。刮的主要部位和穴位有頭頂(百會穴)、太陽穴、印堂穴、鼻梁骨、風府、兩肩(從發際至肩髃)、風池、膻中、前胸、背膀(肩胛)、脊椎、羊子窩(腹股溝兩側)、上肢(曲池至手腕)、下肢的腳彎(膕窩、委中)等。並可根據病症的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藥汁作為潤滑劑從而起到雙重作用。

1.薑片刮是用薑片為刮器,有助於散風冷之毒。采用薑汁也為其理。

2.銅錢刮是以銅錢為刮器,取其重鎮之作用。

3.牛角刮是用牛角斜切後加工光滑,其基部作刮器,其角尖部還可作按摩之用。也可將牛角加工成為各種刮板使用。

4.骨刮則是采用馬、牛、豬的肋骨為刮器,因其刮麵寬,雙手操作而較為省力。

主治疾病:

刮治法具有疏通筋脈、發散風寒、祛風定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中暑、感冒、傷食嘔吐、疳積、小兒痙攣疼痛、頭痛、頭暈、發燒、各種痧症及風氣(風濕)筋痛、肌肉痛等。

注意事項:

1.刮治時要掌握手法輕重,由上而下順刮,並時時蘸植物油或水以保持潤滑,避免刮傷皮膚。一般以發紅為度,過則易致皮膚損傷。

2.注意清潔衛生和環境溫度。

3.治療時,要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如果天氣轉涼或天冷時應用本療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風寒,導致病情加重。

4.凡危重病症,如急性傳染病、重症心髒病、高血壓、中風等,有條件的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禁用本療法。

5.凡是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症均不能用本療法。飽食或饑餓時及對本療法恐懼者均不宜使用。

6.刮治工具必須邊緣光滑,沒有破損。

7.患者的體位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一般有仰臥、俯臥、仰靠等,以患者舒服為宜。

8.刮完後應擦幹油或水漬,並在青紫處抹少量祛風油,讓患者休息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