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界橋之戰與仁德(1 / 3)

例如袁紹,例如曹操。他們本就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早就想著如何從被領導者做成一個領導者。現在的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轉行跳槽的時候。

而公孫瓚先生,明顯的也有這樣的一顆心。

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做老板。很早之前,公孫瓚的權利欲望便已經覺醒。

我們翻查史料,就會發現,通常來說,要想做天下的大BOSS,一般成本很高(要敢玩命)一旦成功的話,豈止是鯉魚躍龍門?那簡直就是鹹魚翻身,即使你是隻臭魚,你放心,你成功後,你的打工仔——史料編輯官,也會把你這隻臭魚說成是香的,好的,對的,應該的,必須的做他們的領導。成功例子實在太多,如劉邦(本名,劉季,即劉三),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這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決策他人命運的感覺實在太爽,這種誘惑實在太大,讓這些社會不安定分子,實在浮想連連,不能自已。

所以,他們等一個機會,一個至少可以讓自己讓名利萬的機會——天下大亂。

現在,東漢朝的189年,有一群人為他們製造了這個機會,而朝廷還在推波助瀾,強烈要求他們去完成自己的野心。本意是好的,實際是糟的。

做為前三國時期,頗具實力的一名軍閥,公孫瓚依靠著自己的頭腦以及聲望,迅速的擺脫了打工仔的身份,此時的公孫瓚已經開始著手爭取全幽州境內的老大位置。

隻是,有一個人對他的這種想做老大的小弟是及其鄙視的,那個人就是袁紹。

說起來,這二人本來是拴在一根繩索上的螞蚱,兩人曾在酸棗聯盟上合作過,而他倆之所以鬧崩,實在是因為兩個字:誤會。

酸棗聯盟的發起者就是曹操同學,不過可惜的是,因為自身條件(沒多少人)沒有過硬的聲望(閹官遺醜,這..),所以,盟主最後落到了袁紹的頭上。

可是,袁紹的想法是有問題的。他把這個問題說了出來。

“當今聖上羸弱,因此被董卓這廝控製。我們不妨另立劉虞,諸君意下如何?”其他軍閥聽後,心中嗤笑不已。

你袁紹是何人?有另立職權?推薦你做盟主,不過想讓你做出頭鳥而已,你以為憑著你“四世三公”的身份就可以左右皇帝之位?要知道,雖然當今聖上也不過徒有虛名,但在中國這個禮儀之邦,有虛名就證明人家還是皇帝,還是我們的老大,你說的這話是要讓我們背負罵名啊。

許多人想到了,公孫瓚也想到了,隻是許多人隻想不說,畢竟麵子是要給的。可是,公孫瓚明顯對這種不忠君的行徑趕到了深深的鄙夷,便心急火燎的說出了上麵的話。

有時候,隨大流絕對是最明智的選擇,可惜,那時候的公孫同學並不明白。所以,他得罪了生命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的終極對手,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得罪人這種事,一旦有了開始,若無人站出來首先賠禮道歉的話,那麼這將是自己最苦的苦事,因為一生無法和解,隻能明爭暗鬥,永無結束之日。公孫瓚明顯嚐到了這種味道。

不過,剛開始,雙方還是比較給麵子的。

比如,袁紹想把冀州搶到手,於是聯係公孫瓚,對他承諾,一旦取得冀州,那麼,一人一半。

公孫瓚對這個承諾自然很讚,於是忙不迭的忙前忙後。可是結果是袁紹在取得冀州之後,甭說給公孫瓚一半了,人家連提都沒提。這就不厚道了。

按照史書上的說法,袁紹應該長得很帥,可是在公孫瓚看來,這貨長了一張巴掌臉。嗯,沒錯,就是那種讓人看到後,想給他左臉一巴掌,然後給他右臉一巴掌的巴掌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