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時光任意席卷著我們的思維,向過去以去的時間急馳而去,一直到東漢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為截止點。
看來,袁術這次是想動真格的,他合並兩郡(南陽,魯陽)之財力、物力指使孫堅一路高歌猛進直奔首都洛陽而去。
孫堅亦不愧猛將之威,首帥十萬大軍麵對徐榮兩萬西涼鐵騎還麵不改色,誓將裝逼犯進行到底。但,他的裝逼雖屬於行為藝術,他的心裏還是有底的。
孫子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這就是孫堅的底。
如今五倍於敵軍,不裝一下,實在說不過去。
而徐榮受到的刺激,絕不亞於剛剛失戀的人。
所以,徐榮二杆子精神再次爆發,決定給這個不知深淺的家夥一個下馬威。
一到決戰地點,徐榮命令一萬鐵騎圍攻孫堅。
你沒有看錯,一萬人去圍攻十萬人!忽然想到一個笑話。
軍事搏擊課上,教官問一同學:假設你在樹林裏遇到五個人,你打算怎麼辦?同學答:圍攻他們!
好彪悍的理論,好可笑的話。而孫堅認為,徐榮同學馬上就要淪為這樣的一個笑柄。
這一次,孫堅的認識是錯誤的。
開始交戰之時,孫堅讓兩翼的士兵慢慢的靠近西涼軍,欲圍而攻之。徐榮的表現基本在孫堅的意料之中——注意力一直放在自己身上,對於什麼戰術問題,表現的似乎很白癡。
孫堅得意了,手揮大軍,這一刻,他感覺到了勝利的滋味是多麼的美妙。好久不見,你終於來了。
然而,孫堅不知道,徐榮能夠打敗曹操的直接原因,除了勇力過人外,他還有一個優點——智力。
外表粗糙的徐榮,心思其實縝密,不然,董卓也不會讓其率領自己的家底。
所以,孫堅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
正當兩軍白刃戰慢慢開始發酵的時候,徐榮忽然率軍撤出了戰場。
孫堅懵了,按照道理來說,西涼軍並未露出敗績,莫不是覺得自己十萬人對付他兩萬人有群毆的嫌疑,覺得不公平,不想打了?
但,此時的孫堅來不及細想。戰場之事瞬息萬變,一刻遲疑,恐會有失。因此,孫堅決定追出去。
跨上戰馬,吹響衝鋒號的那一刻,勝負已然有定。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為了趕時間,追上這幫騎兵,孫堅舍棄了大部隊,隻帶著自己的數千騎兵前往。
而徐榮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窮寇莫追”這句成語的準確性。
當孫堅發現眼前是一片樹林的時候,他略微放慢了一下速度。做為一名將領,孫堅有理由相信,樹林是埋伏的最好地點。然而,事實證明,他錯了,莫說什麼人馬,就連絆馬索之類的當時居家旅行、戰場殺敵之必備武器都沒有。
按說應該放心了,孫堅卻感覺到了一種隱隱的不安。據說,這個世界上的殺手,殺人越多,便越能感覺到殺氣。這是因為,他們的感覺係統已經超出了感官係統。從底層靠殺敵人有軍功而步步穩升的孫堅,無疑也有這樣的感覺。
不過,前麵就是樹林的出口了,雖然這種感覺不好受,但畢竟出口就在眼前嘛。然而,出口是出口,他絕對是徐榮的,絕對是西涼軍的,但絕不是孫堅的。
就在孫堅要長舒一口氣,感歎終於放心的時候,忽然四麵八方響起了敵軍進攻的號角。
驀然之間,箭矢如雨點般向孫堅部隊襲來,孫堅回頭一望,淒然無比,跟隨自己而來的部隊損失已然過半。他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有埋伏!此三字也是戰場上引用最多的三個字。
沒辦法,孫堅隻好原路退回到樹林中,借著樹木的掩映,暫時還算安全。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該來的始終會來。
難道我孫堅就這樣憋屈的死去?不,不!自古將士隻有馬革裹屍,哪裏能夠投降?此時的孫堅,早已下定決心,即使死,也要死的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