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率軍前來,孫堅毫不畏懼。與之對戰,盡顯上風。於是,孫堅想要的畫麵出現——董卓不敵,董卓敗走。
在這一刻,無上榮耀湧動心底。
然而,還未享受片刻這種得意的孫堅,便匆匆上路了,他要去洛陽,那個存在著夢想的地方。
然而,有人攔住了他的去路,充當了一次絆腳石——呂布。
孫堅的意思很明白——凡是攔路的都是路障,而路障,都應該消滅掉,並且是統統的。
管你是呂布還是鐵布。
所以,呂布失敗,又失敗,最後頂不住孫堅的猛攻,終於撤離戰場。
孫堅終於來到了這裏——是的,這就是三朝古都,隻是,為何天暗無日,人民流離失所?
為了撫慰這些人們的恐慌心理,孫堅首先祭奠了宗廟。這也是個政治行為,很明顯,孫堅是要告訴洛陽城的人們,全國的軍閥——我孫堅並無二心,隻起義兵,反董卓。
而這個普通的政治行為,卻牽扯出一件不普通的東西。確切的講,這件東西是國家的象征。有了它便可號令全國,有了它便可施政行令。
一千四百多年後,明朝剛剛建國之時,農民起家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迫切的感到自己得到皇帝這個名號不那麼名正言順,他需要一件東西來證明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確性以及準確性。沒錯,那件東西叫做“玉璽”。
確切的講,它的全稱叫做“傳國玉璽”。
玉璽者,始皇帝所造也。其下麵為李斯親筆所撰——受命於天,即壽永昌八字。
從始皇帝死後,玉璽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坐船過洞庭湖,不幸遭遇風浪,險些喪命,急忙將傳國玉璽投擲湖中,祈求安渡——公元前207年,秦子嬰戰敗,將傳國玉璽交與劉邦,自此,傳國玉璽歸劉漢——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遣其弟索要,太後發怒,將之摔於地,破一角,王莽令工匠補之,遂傳國玉璽有一角為金角——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年)被赤眉軍所殺,由劉盆子所得,及戰敗,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皇宮一段雜亂過後,段珪攜玉璽失蹤——現在,輪到了孫堅。
這是一件並不吉祥的物品。大凡擁有過它的人除首任者之外,無不慘遭不幸,或滅國,或被殺,或幽禁。然而,傳國玉璽又是人人爭而得之之物,尤其皇家貴族。傳國玉璽之於這些人,早已不是一塊玉,而是一種象征——皇位的象征。
孫堅當然明白,它之於他的重要性。毫無疑問,這將是震驚世人的偉大發現。於是,疑問來了。
藏之乎?交出乎?
藏之萬一走漏風聲,自己將會成為那些擁有大量軍隊的軍閥們攻擊的對象。但,交出去,實在心有不甘啊。
如同五百萬突然砸中何朋利的腦袋,雖然疼痛難忍,也極有可能就此殞命,怎奈,那是五百萬啊。莫說被砸中,掩埋何朋利都心甘情願啊。哪裏還有心思談什麼交給警察叔叔?
此時孫堅手裏拿的傳國玉璽,就如同砸中何朋利的五百萬。他心理清楚得很,這就是一燙手的山芋,但不管了,燙著吧,把雙手燙爛也心甘情願。
於是,孫堅將傳國玉璽交給了自己的妻子,讓其保管,並且嚴令目擊者不準將此事傳出。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
隻是現在瞞得了,就先瞞著,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做。
祭祀完畢,孫堅歎了口氣,一國之國都,竟被一國之國民糟踐至此,真不知該興該悲。
繼續前進吧,董卓就在不遠的地方,等著被我收拾。
隻是,就在此時,一個消息傳到了孫堅耳朵裏,一個孫堅做夢都想不到的消息——陽城,失陷!
陽城,孫堅的根據地。
根據地都沒了,還能根據什麼打仗?
孫堅心中痛極,淚如雨下——倒不是為了根據地失陷的問題,而是攻打他根據地的人,不是董卓,而是關東軍盟主——袁紹。
前麵有過介紹,說關東軍是一群看《故事會》,喝咖啡,吃大蒜的主兒。這樣說是不對的,因為他們還會幹一件事,比方說,捅黑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