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屠城!(1 / 2)

公孫瓚道:“你來自冀州,而冀州正是袁本初的地盤。現在的他要人有人,要錢有錢,人馬充足,兵多將廣。你大可直接投奔於他的帳下,又何必不遠千裏來我這裏?”這是公孫瓚對趙雲決心的一種試探,也是公孫瓚心虛的一種表現。

你看看,我這裏是個小地方嘛,你本就是冀州人,來投奔我,豈不是舍近求遠?況且,現在是個人都知道,我跟袁紹翻了臉,他隨時都有攻打我的可能。你這不是瞎嘛。

趙雲倒是無所謂,他本就是衝著公孫瓚惜才、愛民的名聲而來。何況,以現在的戰亂來看,所有的將領都必須保持一顆清冷的頭腦,以避免為自己埋下禍根。小心,理解。

於是道:“恐所不知,袁本初雖有四世三公的美名,卻不懂得審時度勢。堪堪幾十萬軍隊,卻不敢製取董卓,任由其禍害百姓,罪得天下,豈非百無一用?我趙雲自不量力,也不至於不分好壞、不明忠奸。”

公孫瓚聽得後,才稍稍放心。

後來,趙雲隨著公孫瓚南征北戰,凸顯出了其軍事才華,但也深刻明了了公孫瓚終究不是取天下的雄英之主。他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命運以及將來。

這個世界上從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卻存在無緣無故的恨。你做得好,有人恨你;做得不好,有人恨你;什麼都不做,還是有人恨你。劉備深深感覺到了這條真理的作用。

本來嘛,自己投奔公孫瓚是看在其學長的身份上,期望能夠獲得自己足夠的發展空間。卻不曾想,這位以前可愛可敬的學長,竟也能為了自己的勢力而對自己處處設防。

劉備感覺呆不下了,可畢竟這樣走掉終究不值得。必須拿點什麼,不能無功而返啊。

然後,他想到了趙雲。

現在的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個道理:在古代,長得帥不僅會令人心情舒暢,更會令人印象深刻。而且,還會被人認為此人能成就一番事業。

趙雲就長得又高又帥,劉備早已心慕久矣。

於是在走的時候,決定把趙雲一起帶走。

趙雲跟劉備也是混得很久,知道劉備的為人,也深刻體會到劉備的野心極其拉攏人心的才能。

所以,若按安徒生們的寫作慣例來說:兩個對彼此都很滿意的人,最終因為對公孫瓚的不滿,從而手牽手走到了一起。

這是童話,不是事實,更非史實,因為,當劉備提出希望趙雲跟自己混的時候,趙雲拒絕了。

趙雲拒絕的理由十分簡單:自己的母親去世了。

劉備笑了笑,在古代,通常認為,隻有孝順的人子,才有忠君的大臣。因此,東漢朝廷才會有“舉孝廉”的考核。

隻是,趙雲確實是一個人才,劉備實在擔心趙雲此番離去,再無後會之期。而趙雲隻用一句話打消了劉備的顧慮。

“終不背德也。”

隻要我趙雲的說的話,就是一句吐沫一個釘子,再無後悔之說。

劉備欣慰的點了點頭。是的,若是如此,甚好。

做為不世出之名將,趙雲的這句回複業已證明了其後世的仕途。

當我們麵對這個世界的時候,總有一些看似是機遇的機遇等著我們。

人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機會。你不知道,是否以後會遇到此種機遇。對於趙雲而言:你要放棄這個機遇,因為你不知道是否會遇到比這種還好的機遇。

然而,趙雲就是趙雲,他從此不再考慮別人伸出的橄欖枝,如同關羽不再考慮別人的友情一樣,當他答應劉備的那一刻,他的命運就此決定。

公元1972年,****因“反革命”的罪名,乘機墜毀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曆史永遠的記載了他的對,更是記載了他的錯。

趙雲如同****。

不管他的將才如何,隻要不符合當局者的利益,那他就是“反革命”

但趙雲的命運有一點和****不一樣,那就是,****的此種做為在於野心,而趙雲即使有這種野心,他也不能。

注意,是不能,而不是不敢。

因為,有一個人比他更有才能,更有野心——諸葛亮。

所以,他的命運不比****好些——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為,他的後半生始終籠罩在他說的話上。

對了,趙雲比關羽更有將才。後來發生的很多事,都證明了這一點。

在老家守孝歸來的趙雲,從此開始跟著劉備大哥混。

隻不過,劉備此時也如同水中浮萍,漂泊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