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要你命三條法(1 / 2)

此時的曹操已經重新奪得屬於他的兗州,並且已經正式成為兗州的主人。為了安排以後的道路,他決定去實踐一年前那個人的建議。那個人,叫做毛玠。那個建議,便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字孝先,陳留人。年輕時候的毛玠,曾經做過縣令,為人清正廉明,生活十分節儉,這個好習慣一直維持到他的去世。

後來由於天下大亂,毛玠決定去荊州避亂。隻是聽說劉表的獎罰製度不夠嚴明,因此不願前往。

公元195年的時候,毛玠與曹操會麵了。此時的曹操已經四十一了,先後得到了郭嘉、荀彧等重要的戰術謀士,終於在這一年,等到了自己一直渴求的戰略謀士。

在人生的大方向上,曹操是看得清的,所以,才會攻打袁術、陶謙以及劉備。但他同時還是迷茫的:攻打下來又能如何?即便天下都是自己的,那又如何?做周公恐怕也就騙騙那些老頑固、二杆子、一根筋的讀書人吧。但,所謂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通過這些年來的摸爬滾打,曹操早已領悟了這句話的內涵。並且,眼睜睜看著別人占據有利地形,自己的心裏還是多少有些不爽的。比方說那個劉備,他憑什麼就得到了徐州?

每每想到此處,曹操心底就會出現一陣惡心:老子要是站在權利製高點上,你們統統都是浮雲。隻是可惜,罵街隻能解氣,不能解決現實。但是公元195年,這些問題,都是浮雲了。因為,毛玠應曹操的召見,來到了兗州,並且為曹操帶來了一份大禮。

這件禮物,便是曹操以後的政治理念。這個理念,給了曹操撥雲見日的感覺。

毛玠雖然第一次見到曹操,可他並沒有像同齡人一般,緊張兮兮,說話顫抖。

他朗聲問道:“兗州語取天下乎?欲得天下乎?欲安天子乎?”

問完了,該曹操回答了。曹操明白,這句話就是廢話,問與不問,結果相同:對於現在的軍閥來講,無人不想得取天下,然而,這些心思豈能與他人道之?

秦王嬴政在得到韓非之書時,曾手之舞之足之舞之。為何?因韓非道明了帝王的想法。後,因此判罪入獄,為何?皆因帝王之思想,豈能與臣下共享之?做為帝王,其想法最為關鍵,做為帝王,欲控製全臣,唯一的做法,就是讓其不知自己的想法而已。可偏偏他韓非知道了,這便罷了,還寫成書,播而廣之,這又不是做廣第一代告,你丫讓做臣子的知道了,我去哪裏混?因此,韓非是一代思想家,卻也是一代悲劇家。不過想當然,若是韓非生於三國時期,其不僅能夠得到重用,沒準還能跟諸葛亮有一拚。嗚呼,生不其時,奈何做了李斯的刀下之鬼,成了李斯仕途前進的墊腳石。

萬幸的是,毛玠生於戰亂頻仍的東漢末朝,長於天下大亂的三國,並且他幸運的見到了曹操,見到了這個影響其後半生的人。

做為一個自小生活困頓,並且主持過縣委工作的人,麵對生活,他唯一能做的,除了讓自己努力之外,剩下的也隻有努力。因為他曾聽說:壞人之所以橫行,是因為好人還不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