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溫故人(1 / 2)

劉備沒想到曹操的動作會這麼快,自己剛剛完成新兵招募的工作,還沒來得及加以訓練,他曹操就犀利如梭的率軍前來。因此,一觸即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隻顧著亡命的劉備,再次將家人拋之腦後。這是第三次,自然,也不是最後一次。

曹操倒也不“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轉過頭看向下邳城。

下邳城,關羽的駐紮地。

按照曹操的意思,抓了劉備的家人,還能抓不住劉備?

後世的小說家、評書人,在此安插了一出濃墨重彩的好戲,來凸顯關羽的“忠、勇、猛”,可謂展現的分毫畢現,不得不讓人相信。

事實是,這隻是小說家、評書人的一廂情願。

麵對曹操的如潮大軍,關羽自知以自己的力量對抗曹操,無異於蚍蜉撼樹,因此,在“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指導思想下,投降了。

打了劉備,俘虜了他的家人,外加一員猛將,曹操的戰略目的圓滿收工。於是急忙回軍,去對付袁紹。

袁紹這邊的小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但他的心情不太好。心情不好的原因,是出於部下對自己的誤解。具體來說,是兩個謀士:田豐和沮授。

田豐,字元皓,今河北巨鹿人。

《三國誌》載:其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翻譯成人話是:田豐年少時便父母雙亡,導致其性格剛直,不苟言笑。長大後奮發學習,成了當地較為有名的才子。

後來,田豐入朝做官,卻因看不慣宦官弄權,憤然歸野。後來的後來,跟隨韓馥(前文提到過的關東聯盟軍首領之一),卻因為過於剛直,喜歡硬碰硬而鬱鬱不得誌。後來的後來的後來,他遇到了袁紹。並在袁紹與公孫瓚的“界橋之戰”中,給袁紹進獻奇謀,一舉戰勝公孫瓚,從此讓袁紹虎踞四州,打下了堅實而牢固的基礎。

公元198年,在曹操迎奉獻帝劉協之前,田豐便向袁紹提出了著名的“迎帝據政”的主張,袁紹以“四洲不穩”為理由,拒絕了這一天賜良機。事實上,早在七年前,有一個便提出了這種戰略規劃。這個人,便是田豐的老相識、老同誌沮授。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大概是田豐當時想說而沒說出來的話。

沮授,字公與,今河北雞澤人。

《三國誌》載:其少有大誌,擅於謀略。翻譯成人話是:沮授自小便胸有大誌,擅長出謀劃策。

沮授出道很早,比同事田豐出道早得多。

漢靈帝的時候,沮授便舉茂才,做了兩任縣令,長了知識,增了見識,熟悉了官場。等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的時候,沮授就跟了韓馥,當了他的騎都尉。從此,便跟田豐相識。

兩年後的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領冀州牧,聽說沮授才能出眾,便不客氣的收入囊中,辟為從事。

按照古代優良的謀士傳統,一旦得到明主的信用,首先要做的不是“納頭便拜,高呼大哥”,這是梁山好漢的行徑。而是要給明主提出一條戰略目標,向明主吹吹牛皮,表現自己對於天下大勢的透徹明了。

袁紹得到的“茅廬之策”跟七年後田豐提出的幾無二致。

沮授說道:“主公占領冀州,此為地利。早日圖謀青、幽、並三洲,以此作為圖謀天下的基礎,此為天時。而要想獲得人和,非迎接獻帝不可!”

事實上,在東漢末年早期,各路軍閥的大多數謀士,都提出了相應的理念:迎接皇帝不是迎接皇帝本人,而是迎接百姓的圖騰。皇帝可以沒有,但,圖騰不能沒有。這些精明的謀士,準確無誤的抓住了百姓這一點。很可惜,能實施此計謀的,在當時來看,隻有曹操一人——因為曹操願意。

袁紹當初也願意,這個“當初”是指公元198年之前。之後所以不願意,是因為袁紹認為自己有實力摘得那個叫“天下”的果實了。

沮授的這個戰略讓袁紹很興奮,很受用,於是拜沮授為監軍,軍職為奮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