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見太史慈真想突圍,而自己又別無猛將出去請援兵,隻好答應他的請求。
不答應也沒辦法,總不能白白被困死吧?
其他人認為,太史慈這是送死。
孔融心底也有同樣的想法。
但,太史慈就是太史慈,他找到了一個突圍的辦法。
天明之後,守城的黃巾軍忽然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牽著三匹馬,馬身上放著箭矢,年輕人手上拿著弓,就這樣慢悠悠來到了城壕前。黃巾軍的弓箭手做好了準備,打算跟這個年輕人對射。
可很奇怪,年輕人並沒有對射的欲望,隻是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了,轉身回到了都昌城內。
黃巾軍很訝異,此人莫不是瘋子吧?
都昌城內的孔融和其他武將也很訝異,這人之前不是說要突圍嗎?怎的隻是射箭?
太史慈隻是笑笑,並沒有給他們上課解惑。
第二天天明之後,黃巾軍又看到了這名年輕人,在他們的注視下,年輕人依舊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轉身回到城內。
黃巾軍開始確信,這名年輕人隻是想出來透透風,他們認為,如果沒猜錯,年輕人在第三天依舊會出來,然後,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後,就會轉身進入城內。
為此,還有幾個喜好賭博的人士,開了一個賭局,賭的就是年輕人第三天還會出現。
果不其然,第三天天明之後,年輕人照舊牽著馬,拿著弓,出現在了他們麵前。黃巾軍圍坐一團,笑嘻嘻的看著年輕人的動作。賭徒們開始大聲爭執,問莊家拿錢。就在這一切看似平常的時日裏,黃巾軍沒有發現,今天的年輕人跟昨天有了一個微小的變化——他翻身坐在了馬上。
於是,一切就這樣發生,一切已然發生——太史慈快馬加鞭,向著黃巾軍的軍隊衝了過去,還沒反應過來的黃巾軍,自動被衝擊成了兩半,任太史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華麗麗的跑過。
黃巾軍和他們的小夥伴們驚呆了。
這個人也太不地道了吧!說好的隻拉弓射箭呢?
其實,太史慈之所以有信心,敢攬下這麼危險的活兒,除了想要報答孔融的恩情外,最重要的就是基於他對黃巾軍的認識。
黃巾軍都是什麼人?開篇已經說過了,大都是農民。
對於太史慈而言,這條計謀能否成功,關鍵就是這些人的本質身份。
出於當局需要,古代政府對待農民實行的政策隻有一條:自生自滅。這也就注定了,農民們愚昧的知識,和對事物慣性的看法。
太史慈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連續兩天做同樣的事情,目的就是,讓黃巾軍在第三天放鬆警惕。
有的人問了:“既然太史慈能看到這一點,其他如孔融看不到嗎?”
這其實跟身份有關。
太史慈這種接地氣的做法,孔融和其他高級將領是不可能想到的,因為他們的身份高端、飽讀詩書、思想遠闊,軍事手段,從來都是大戰略、大縱深、大戰術——太史慈這種做法,丟麵兒,忒丟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