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小兒疾病(1 / 3)

小兒夏季熱

夏季熱,又稱“暑熱症”。是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疾病。臨床特點是以夏季長期發熱不退,伴口渴、多尿、無汗或少汗等主要症狀。1~2歲小兒發病最多,體溫常在38~40℃之間,體溫隨氣溫變化而變化,秋涼後多能自愈。夏季氣溫較高,而嬰幼兒發汗功能不全可能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中醫認為,小兒發病的內因為體質虛弱,外因為入夏後暑熱亢盛,機體不耐暑氣熏蒸而發病。證屬暑傷肺胃者,治宜清暑益氣;證屬上盛下虛者,治宜溫下清上。

【便方1】鮮艾葉、鮮荷葉、鮮南瓜葉、鮮絲瓜葉、鮮苦瓜葉各適量。

【製用法】搗爛過濾去渣留汁,每次服20~30毫升,每日3次,以冷開水衝服,連用2~3天。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2】荷葉、西瓜翠衣各6克,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棗、五味子各2克。

【製用法】水煎後待冷,加入白糖適量,頻飲,每日1~2劑。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3】南瓜葉、絲瓜葉各2片,苦瓜葉4片,荷葉1/4片,梨皮15克,西瓜皮30克,冰糖適量。

【製用法】先將藥物洗淨,煎湯代茶飲。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4】鮮荷葉30克,淡竹葉10克,青蒿12克。

【製用法】水煎代茶飲。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5】百合50克,綠豆100克,白糖150克。

【製用法】先煮綠豆30分鍾,再加百合、白糖煮15分鍾,待冷卻後飲用。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6】薄荷、藿香、佩蘭各20克。

【製用法】水煎服,可加入適量白糖。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便方7】桑葚1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夏季熱。

小兒多汗

汗腺分泌過多,稱為多汗。可分為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生理性者多見於天氣炎熱、室溫過高、穿衣蓋被過多等情況;病理性者往往出現在病人安靜狀態(平臥、睡眠),也可見全身或半身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一般預後良好,應注意對因治療。中醫稱“汗證”,認為主要病因是表虛不固、營衛不和、氣陰虛弱、脾胃濕熱。

【便方1】仙鶴草30克,紅棗5枚。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多汗。

【便方2】麻黃根15克,糯稻根、煆牡蠣、浮小麥各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多汗。

【便方3】玉蜀黍芯100克,烏梅10克,木耳15克,紅棗20克,冰糖適量。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多汗。

【便方4】浮小麥15克,紅棗5枚。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多汗。

【便方5】人參須6克,茯苓10克,紅棗5枚。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多汗。

小兒喘咳

小兒喘咳是因感受外邪,鬱閉於肺而引起的常見肺係疾病,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痰涎上壅,甚則涕淚閉塞、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為臨床主證。冬春兩季發病率較高。本病的病因有內因和外因的不同,外因為感受風邪,內因為正氣不足。病理機製主要是肺氣鬱閉,主要的病理產物是痰熱。本病的治療原則為開肺定喘,清熱化痰。

【便方1】白蘿卜數個。

【製用法】取蘿卜在1/4處橫切,挖去心,挖空處填滿冰糖,把切下的那塊蓋上後,用牙簽(竹簽)插牢,然後把整隻蘿卜放在米櫃內,用米壓緊(蓋朝上),24小時後取出揭蓋,把汁倒入杯中衝入少量開水分2次服用。

【適應證】小兒喘咳。

【便方2】淨麻黃、光杏仁、清半夏、陳廣皮、雲茯苓、生甘草各3克,淡幹薑、五味子各2克。

【製用法】布包水煎,每次服3匙,每日服3次。

【適應證】小兒喘咳。

【便方3】貝母、地骨皮、沙參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喘咳兼潮熱、盜汗者。

【便方4】核桃肉5枚。

【製用法】搗爛,用生薑汁送服。

【適應證】小兒風寒喘咳。

小兒夜啼

小兒夜啼指小兒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或每夜定時啼哭。多見於初生嬰兒,一般預後良好,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通過合理的調治可以痊愈。本病可能與小兒不良的睡眠習慣及神經係統活動不健全等多種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主要為脾寒、心熱、驚恐。治療應祛除病因,因脾髒虛寒者,治以溫脾散寒;因心經積熱者,治以導赤清心;因暴受驚恐者,治以鎮驚安神。

【便方1】蟬蛻9隻(去頭足),鉤藤5克,薄荷3克,燈心花3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2】黑牽牛3克。

【製用法】研為末,水調敷臍部。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3】雄黃3克。

【製用法】研細末,用水調搽心窩、手足心處。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4】劉寄奴1.5克,地龍(炒)0.3克,甘草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5】炙甘草3克,淮小麥12克,大棗7枚(去核),蟬衣5克,吳茱萸1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6】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

【製用法】共研為末,與細茶搗爛,拌勻成小餅狀,外敷臍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7】杏仁、黃芩、野菊花各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夜啼。

【便方8】葛根5克。

【製用法】研末,開水衝泡,加入蜂蜜飲服。

【適應證】小兒夜啼。

小兒流涎

小兒流涎,中醫稱為“滯頤”,俗稱“流口水”。小兒在未出乳牙之前,偶然流口水,不屬病態。但乳牙已經生長,而經常出現流涎,唾液增多,浸漬兩頤,流至胸前衣襟濕透,甚至口部周圍出現潮紅、皮疹及糜爛現象者,即為流涎。

【便方1】天南星1枚。

【製用法】研末,醋調敷雙足心,過夜即洗去。

【適應證】小兒流涎。

【便方2】桑根白皮2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小兒流涎。

【便方3】白礬9克。

【製用法】取熱水一盆加入白礬,頻洗兩足,連洗3~4天。

【適應證】小兒流涎。

【便方4】雞內金1克,穿山甲0.1克。

【製用法】共研末,雞蛋打口裝入藥末攪勻,用麵包住,火內燒熟,每日2次,每次吃1個,連服1周。

【適應證】小兒流涎。

【便方5】藿香葉5克,炒焦山梔6克,生石膏、炒扁豆、淮山藥各10克,防風、甘草各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