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秦至南北朝時期(1 / 3)

帝南巡與舜葬九疑

舜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源――道德文化的創始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為上古五帝之一。

舜帝,有虞氏,姓姚,名重華,東夷人。他幼年喪母。父親瞽叟續弦後,他備受繼母虐待,但仍恪守人子之道。十四歲時,他被趕出了家門。離家後的舜,到曆山墾荒種糧,到黃河之濱燒製陶器,到雷澤打漁,到負夏做買賣,經受了各種鍛煉和考驗。到二十歲時,他就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在有虞氏部落內外樹立起崇高威望,史稱他“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由於舜至孝至德,從而成為有虞氏部落的新首領。

當時,中原部落聯盟首領堯帝的勢力日益衰落,亟需擴大勢力範圍。於是,堯帝采取政治聯姻的辦法,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從而實現兩大部落的聯合。同時,堯帝將舜請到部落聯盟,對舜進行了嚴格的考察,還把舜放到原始森林中經受生存考驗。在考驗過關後,堯帝要舜在唐部落中推行五典之教,在聯盟中參與處理百官事務,並要舜管理明堂,接待四方諸侯與賓客。舜在處理部落聯盟事務過程中,表現出傑出的政治才能。到三十三歲時,舜就掌握了唐的行政大權。到五十歲時,被堯委以“攝行天子事”,即當上了所謂的攝政帝。堯帝去世後,舜為堯帝守孝三年,於六十一歲時登上部落聯盟首領之位。

舜繼帝位後,改國號為虞,遷都於蒲阪(在今山西永濟)。他建立起強有力的國家機器,掌控中央政權;調整行政敬慕,強化地方管理;選賢任能,廣開言路;推行孝道,倡導誠信;實施德政,協和萬邦。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國家政權。到了晚年,舜帝禪位於大禹,自己則到南方巡狩。按《竹書紀年》記載,舜帝當上部落聯盟首領十四年時,大禹利用一次災害性天氣發動政變。舜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交出象征權力的玉衡,“命禹代虞事”。舜執政三十二年時,將軍事指揮權移交大禹後,自己“遂陟方嶽”,即到各個方國和氏族部落去巡視,再也沒有回到國都蒲阪來。

舜帝離開蒲阪後,先在西戎、北狄、東夷一帶巡遊,後來又南巡,到達三苗地界雲夢澤(今洞庭湖)一帶。接著,他繼續溯湘江而上,到達一片丘陵地區,並在那裏奏起韶樂,後人就把這個地方叫做韶山,把這片丘陵的最高峰叫做韶峰。從韶山發,舜帝來到了衡山。他帶領眾人擇地築壇,祭祀山川。隨後登上甘露壇,在此接受各路諸侯、部落首領的朝拜。舜帝繼續南行,途中見遠處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就進山安營紮寨。他一連幾天在這裏指導農耕,教化五常,深得當地民眾愛戴。於是後人把這一帶山脈叫做舜皇山。離開舜皇山,舜帝一行到達今桂林一帶。在今桂林一帶停留了一段時間,並在一座山峰下演奏韶樂,後人就把這座山峰叫做虞山。此後,舜帝一行從桂林返回,順湘江而下,然後逆瀟水而上,到達弟弟象的封地――有庳,即雙牌縣江村鎮一帶。兄弟相見,自然分外親切。

最後,舜帝到達今九疑山一帶。九疑山古名蒼梧山。舜帝在以九疑山為中心的地區活動了較長一段時間。他在這裏了解民情民風,把北方的先進農業技術教給當地百姓,向百姓推崇五常之教。他還向南到達今廣東韶關一帶,在韶關的一塊巨石上演奏韶樂,後人因此將這塊巨石稱為“韶石”,後來的韶關也因此得名。舜帝還到了今藍山縣的南風坳。這裏是湘粵兩省的分水嶺之一。每當春天來臨,來自南海的溫暖氣流從山下往山上吹來,帶來陣陣暖意,使人心曠神怡。舜帝來到這裏,登上山頂,感受到溫暖的南風,聯想到途中所見所聞,不禁感慨萬千,於是彈起了五弦琴,麵向南方市場歌唱:“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因此,後人就將這裏稱為“南風坳”。在經曆了長途奔波勞苦後,舜帝終因年老體衰病逝於九疑山。《史記?五帝本紀》寫下了千古定論: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舜帝崩葬於九疑山,這是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舜帝創立的道德文化,從此在今永州紮根並代代相傳。自大禹在衡山拉開祭舜的序幕,從夏代開始,人們就在九疑山建立舜廟,四時祭祀。三代時,舜廟在九疑山下的大陽洞。秦漢之際,陵廟合一,位於九疑山玉琯岩前。明洪武時,遷舜帝陵廟於舜源峰下。曆代帝王、地方官員和文人墨客紛紛到九疑山祭舜,留下了大量的祭舜文、詠舜詩文和民間故事。同時,這也從客觀上加強了舜帝道德文化在永州的傳播,使永州成為“道德之鄉”,從而提高了永州的知名度。

時至今日,以舜帝道德文化為源頭的優秀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耀眼光芒,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九疑山的舜帝陵廟,經擴建後,氣勢恢宏,成為海內外華人特別是舜帝後裔朝聖祭祀的聖地。舜帝、舜帝陵、舜帝創立的道德文化,在永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作用將越來越大。

娥皇女英淚染斑竹

娥皇、女英是上古五帝之一――堯帝的兩個女兒。女英是堯帝與散宜氏之女,娥皇為堯帝與鹿仙女所生。也有的說,娥皇是堯帝的養女。姊妹二人從小聰明伶俐,長得美麗動人,被堯帝視為掌上明珠。

後來,堯帝為了擴大唐的勢力範圍,於是采取政治聯姻的辦法,將娥皇、女英嫁給舜,從而同舜為首領的有虞氏部落結盟。可以說,娥皇、女英同舜的婚姻,是中國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樁政治聯姻。

娥皇、女英出身於氏族貴族,受過很好的教育,有著良好的教養。在與舜締結婚姻後,她們就離開都城平陽,來到媯汭,住在與瞽叟相距不遠的地方。在這裏,她們對舜的家人很尊重,史載她們“如婦禮”。同時,她們注意保護舜的生命安全,不讓舜出現意外情況。相傳她們曾幫助舜躲過了“縱火焚廩”、“使舜穿井”兩次謀殺。所謂“縱火焚廩”,就是瞽叟、壬女在舜上倉廩修繕時,抽梯縱火,企圖燒死舜。但是,舜憑借娥皇、女英為他準備的披風,得以成功逃脫。“使舜穿井”,則是舜為家裏清理水井時,壬女與象落井下石,舜通過井壁暗道成功逃生。這些故事是否曆史真實,已經無從考證,但足以表明娥皇、女英確實是舜的賢內助。

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娥皇、女英聽到消息後,強忍悲痛,遠途跋涉,到九疑山一帶尋找舜帝墓葬。由於九疑山一帶群峰相似,加上當時舜帝之陵不封(土堆)不樹(墓碑),她們始終沒能找到。一路上,她們的眼淚幹了,哭出了淚血。淚血揮灑在荊竹之上,為之成斑,後人稱之為“斑竹”,也叫“淚竹”。由於實在找不到舜帝陵墓,娥皇、女英隻好離開九疑山。最後,她們在洞庭湖投水而死,為舜帝殉葬。

娥皇、女英千裏尋夫,九疑揮淚,殉葬洞庭湖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廣為流傳。楚人將娥皇、女英奉為湘水之神,歲時祭祀。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所作的《九歌》,其中《湘君》、《湘夫人》,就是為祭祀娥皇、女英而作的。後人為了紀念娥皇、女英,於是將舜陵改稱“零陵”。這裏的“零”字,就是“涕零”、掉眼淚的意思。也可以這樣說,“零陵”指舜陵是一座“淚陵”,是一座使人感動得掉眼淚的陵墓。此後,“零陵”就成了舜陵的美稱和代名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置零陵縣,漢武帝時設立零陵郡,都有紀念舜帝和娥皇、女英的意思。實際上,零陵縣就是舜陵縣,零陵郡就是舜陵郡。娥皇、女英的故事,還被曆代文人墨客作為忠貞不渝愛情的典範,成為其吟詩作賦的不朽題材。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下了《七律?答友人》的詩篇,詩中“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的詩句,就是化用娥皇、女英的愛情故事。近年,湖南科技學院的歐陽衡明、劉瑞還將曆代詠頌娥皇、女英的詩詞編輯成《湘妃詩選》,使人們可以窺見曆代詠頌娥皇、女英的詩詞概貌。

象封有庳

象是舜的同父異母弟弟。象出生後,舜的繼母壬女千方百計地嗬護著,從小就嬌生慣養,好逸惡勞。壬女通過各種辦法,對舜實施虐待,對象實施放縱。而舜一如既往,不改初衷,處處愛護著象,以盡兄長之責。相傳,壬女叫舜與象到地裏種豆子,誰種的豆子長出了豆苗就可以先回來,長不出豆苗就不能回來。為此,壬女把給舜的豆種炒熟,目的在於使之長不出豆苗。然而,兄弟倆在半路上都餓了,就拿出豆子來吃。象聞到舜的豆子有香氣,就搶過舜的豆子。結果,到地裏種下豆子後,舜種的很快長出了豆苗,就回家了。象種的豆子卻怎麼也長不出豆苗,隻好守在地裏。過了一段時間,舜見象還沒有回來,就到地裏把象背了回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象長大後,還參與了瞽叟、壬女對舜的謀害活動。對此,舜也是一笑置之,既往不咎。

舜繼帝位後,在大封諸侯的同時,也考慮到象的安置問題。自己當了天子,不安置弟弟,情理上說不過去,也對不起父母。但是,弟弟象的德與行都不值得稱道,名聲不好,要把他安置在好地方,又怕引起大家的反對。思來想去,最後把象安排到有庳(現雙牌縣江村鎮)。這裏遠離中原,地處荒服,又是三苗之地。把象安置到這裏,既可以體現兄弟之情,又可以得到大臣的讚同,還可以加強中原部落聯盟同三苗部落的聯係。

象到有庳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舜帝為他派來的參謀人員的幫助下,致力於發展同三苗部落的友好關係,在三苗部落中享有良好聲譽。而他在有庳的最大曆史功績是,在加強三苗與中原部落的語言溝通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時,氏族部落之間,中原部落聯盟與三苗之間,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交往。而這種交往,最大的障礙首先在語言方麵。於是,出現了在部族間翻譯語言的客觀需求。象正是適應這種客觀需求,利用自己身居三苗之地的優勢,在擴大中原地區與三苗地區的交流方麵,特別是在溝通南北部族之間的語言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充當了中原部落聯盟與三苗間的友好使者。《禮記?王製》載:“達其誌,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這就是說,古代通譯東方語言的官叫做“寄”,而通譯南方語言的官叫做“象”。為什麼把通譯南方語言的官叫做“象”,這並不是隨隨便便想出來的官名,而是以上古時代在促進中原與三苗地區交流中做出重要貢獻的象的名字來命名的。

在有庳,象還有一項重要貢獻,就是發明了象棋。中國象棋為什麼以“象”命名?這是因為,象棋的發明者就是象。相傳象在與三苗打交道的過程中,悟出了同三苗的相處之道,並將其演繹為象棋,成為中國象棋之祖。當時的象棋是什麼樣子,如何走法,怎樣決定勝負,現在已經無從考證。後來經過長期演變,到北宋末南宋初,定型為現在的象棋。

由於象封有庳後,在多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人就在有庳建立象祠,四時祭祀,而且香火很旺。有庳也稱有鼻,因此象祠亦稱鼻亭,象亦稱鼻亭神。直到唐代,象祠依然存在。但是,唐元和九年(814),薛伯高任道州刺史時,認為象是一個不仁不義之人,不值得祭祀,因而搗毀了象祠,並將象的神像沉於瀟水之中。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還為薛伯高毀象祠之舉,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道州毀鼻亭神記》,對此大加讚賞。但是,從曆史的角度看,毀象祠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後來,當地人仍然在原址恢複了象祠,歲時祭祀。直到20世紀60年代,在瀟水修建了第一座大型水庫——雙牌水庫,象祠同所在地其他建築物一樣,全部被水淹沒。

大禹拉開祭舜序幕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舜帝崩葬於九疑山。千百年來,九疑山成為祭舜的聖地。大禹則是望九疑而祭舜的第一人,並從此拉開了幾千年祭舜之序幕。

大禹,夏後氏,伯鯀之子。堯舜時期,正值地球氣候的冰河期晚期,冰雪消融,洪水泛濫,治水成為當時麵臨的主要任務之一。堯帝曾任用鯀主持治水工作。鯀采用堵的辦法治水,結果治水失敗,被流放羽山。後來,舜派祝融氏將鯀殺掉。舜執政後,又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吸取父親治水教訓,采用疏導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特別他治水十三年,一心一意撲在治水工作上,三過家門而不入,在部落聯盟中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治水結束後,舜帝就將大禹選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舜帝到了晚年,將部落聯盟首領職位移交大禹,自己就到各方國和氏族部落巡狩去了。大禹繼位後,加強了個人集權,加速了“公天下”向“家天下”的過渡。同時,大禹改變了舜帝製定的對三苗睦鄰友好政策,發動了對三苗的戰爭,並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三苗從此退出了上古時期的曆史舞台。

三苗戰爭勝利後,大禹南巡到了衡山。《大清一統誌》載:“禹南巡,至衡山,築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文獻有記載的最早祭祀舜帝的帝王。從此,祭舜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大禹為什麼要在南巡衡山時祭舜?這是因為,大禹是舜帝親自選定的接班人,但大禹同舜帝之間又有著殺父之仇。大禹作為一個大德之人,當然不會忘記舜帝的提攜之恩。同時,作為一種姿態,大禹祭舜表明了自己的大度,從而贏得更多氏族部落的擁戴。

古代的祭祀活動是非常莊重的政治活動。大禹在衡山祭舜,並不是在那裏簡單地躹幾個躬了事,而是舉行一場非常正規的祭祀活動。為此,大禹先在衡山築了一個祭壇,叫做“紫金台”。大禹築台的地方,就在今衡山縣西三裏的地方。台為圓形,直徑三丈。然後,大禹沐浴更衣,在紫金台上舉行儀式,向著九疑山的方向,恭恭敬敬的祭拜舜帝。大禹這次祭舜,為千百年來帝王祭舜之始。

大禹南巡衡山,還留下了諸多傳說,如“夏禹求簡”等,衡山之上有大禹石、岣嶁峰、雲窯峰、禹王城以及神禹碑等。到了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韓愈曾到衡山尋找神禹碑,並有詩記敘其事。

大禹衡山祭舜還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即大禹確切地知道舜帝崩葬於九疑山。因為這是大禹“望九疑而祭舜”的前提條件。如果大禹連舜帝葬在什麼地方都沒有搞清楚,就在衡山來了個望祭舜帝,那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楚靈王築章華台以象帝舜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幅員遼闊,是南方大國。到楚莊王時,通過整頓內政,興修水利等措施,楚國迅速強大起來。楚莊王三年(前611),攻滅庸國(在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郊,派人詢問象征天子權威的九鼎的輕重。後在鄴(今河南滎陽北)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成為當時霸主,史稱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也為後人所共知。

楚靈王是楚莊王的兒子。同其父相比,楚靈王確實是一個沒有什麼作為的王侯。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他同楚國所有的人一樣,非常敬崇舜帝。楚靈王極盡奢華,花巨資修建“章華台”,與祭舜有著密切關係。《左傳》、《國語》等典籍均對此有所記載。《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杜預注:“台在今華容城內。”《水經?沔水注》:“台高十丈,基廣五十丈。”由此可見章華台規模之大。《國語?吳語》:“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乃築台於章華之上,闕為石廓,陂漢,以象帝舜。”韋昭注:“舜葬九疑,其山體水旋其丘,故率先漢江水伎旋石郭,此象之也。”這就是說,章華台是仿照九疑山舜廟的式樣建造的,也是為了方便祭舜而建造的。

楚國貴族崇舜,是兩個方麵的原因造成的。首先,楚人是上古三苗的後裔。舜與三苗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堯舜時代,在處理中原部落聯盟同三苗的關係上,大禹堅持用武力解決問題,舜帝則堅持通過推行道德文化達到和平共處目的。舜帝將帝位傳給大禹後,自己到南方巡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繼續以德感化三苗。因此,舜帝執政時期,是三苗與中原部落聯盟關係最為融洽的時期。這一點,南方三苗存有感激之情。楚人是三苗後裔,對舜帝當然也心存崇敬之情。其次,舜帝南巡時又崩葬於三苗境內的九疑山,成為後來楚人的保護神。由於舜帝在楚人先祖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於是楚國貴族將舜帝作為始祖神來祭祀。

楚人崇舜,特別是楚靈王按九疑山舜廟的形式修築章華台,也從另一個側麵印證了舜帝南巡和舜葬九疑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