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小臣有一計,可奪荊州之民,行釜底抽薪之機。”在嚴輿回到建業過完大年一個月後,龐統突然向嚴輿獻計。
嚴輿早已經下令征集討伐荊州的策略,凡是能夠提出有效計策的,統統計大功一次。嚴輿麾下的能人都在為此冥思苦想,隻是龐統近水樓台先得月,已經想了很久的他自然是第一個想出了辦法。
“何計,說來聽聽。”嚴輿來了精神,想來龐統想的注意,應該是比較靠譜的。
“主公可還記得那四萬荊州士卒?”龐統說道。
“自然記得。”嚴輿當初將那四萬荊州降卒留下江東種田,就是因為打算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攻陷荊州。
但是因為袁術之事耽擱了幾年,如今卻又難以突破蔡瑁的防線,如果再拖下去,思鄉日久的荊州降卒必然是要出問題的。
“我聽聞那些荊州降卒日久思鄉,最近已有人逃逸。”龐統繼續說道。
嚴輿點點頭,這事他確實聽說了,不過他並未下令嚴處,畢竟與家人分開數年,誰不想家?嚴輿能夠理解那些荊州降卒的處境。
所以嚴輿隻是讓人加強了對荊州降卒的管理,但他也知道,這事隻是治標不治本。若是他不能狠心殺人的話,是阻止不了這種情況的。
而嚴輿不想殺人。
跟了嚴輿這麼久,龐統當然是知道嚴輿經常會有這種莫名其妙的仁慈。若能幫助嚴輿解決這四萬降卒的憂患,想必也是大功一件的。
將此事與對荊州之事一聯係,龐統還真的就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那些荊州士卒之所以逃逸無非是想念家人,若論我江東與荊州的環境,自然是我江東勝出不止一籌。若主公能夠賜予那些士卒土地,讓那些荊州士卒將其家人接過來,那麼想來大部分人是願意的。
而且主公還能讓他們告訴荊州百姓,若是願意牽來江東,便視若江東之民,賜予田地。那麼不僅是那些降卒與他們的家人,一些與之沾親帶故的荊州百姓也是有可能前來江東的。”
龐統的計策很簡單,但是卻從來沒有人想到。這是一個逆向思維,嚴輿一開隻想若是吞並荊州,那麼這四萬人的事情自然就解決,而江東文武也明白嚴輿是這麼想的,所以思維也就跟著嚴輿一起而成為了一種定式。
龐統則是換了一個思維方式,不是攻克荊州後解決這四萬人的問題,而是利用這四萬人來掠奪荊州民眾,幫助嚴輿取得荊州。
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實則非要有打破常規的人才能辦得到。龐統龐士元,果然不愧是王佐之才。
當然,四萬人看似沒有多少,就算是算上每個人的家人,加起來,頂多也就十數萬,對於荊州數百萬民眾而言,根本無法傷筋動骨。
何況荊州方麵也不是白癡,得知嚴輿搶奪百姓自然也會有所作為,雖然持續下去荊州百姓肯定還是會慢慢流向江東,但是真要傷到荊州筋骨,恐怕非十年八年之功不可。
十年八年?如果打個荊州都要十年八年的,曹操早就先統一北方,在統一西北來找自己麻煩了。別忙活了半天,卻被曹操摘了桃子。
這麼長的時候,嚴輿是無法接受的。那麼如此說來,龐統的計策莫非就是雞肋了?當然不是。
別忘了,最親近之人或許隻有那麼幾個,但是所謂親人還包括了三親六戚,七大姑八大姨。若是算上這些人,那這個人數可就不得了了。若是再算上與這些人沾親帶故之人,這個數字,簡直堪稱恐怖。
當然,別人不可能活得好好的背井離鄉來到江東。而且說實話,荊州前些年戰亂也比較少,百姓生活也還將就過得去。
但是因為荊州大舉攻伐江東失敗,劉表為了盡快恢複元氣,加重了賦稅與徭役。荊州百姓如今的生活已經大不如前,雖然也不至於活不下去,但也足以讓他們選擇離開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了。
再說了,江東的生活環境確實很好。更何況江東本身就地少人稀,隻要夠勤勞,土地大大滴。
當然,一開始前來的人應該不會太多,甚至或許被放回去的人當中還有不會來的。但是嚴輿相信,以如今江東優渥的環境,肯定會有不少人回來。
這些人就像是種子,他們親身感受到江東的好之後,嚴輿就放一部分人回去再拉一部分人來。周而複始,就會成為一個良性循環,最多三年,絕對會動搖荊州根基。
到時候荊州百姓歸心,劉表帳下文武人心惶惶,嚴輿再趁機出兵,到那個時候,荊州還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一個蔡瑁已經阻擋不了嚴輿的步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