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關於,終其一生,其對劉備忠心耿耿,事事皆為劉備及其集團的利益考慮,但到頭來,卻落得身死麥城的悲慘結局。忠誠無錯,但在梟雄並起的年代,忠誠最終會淪為權力的附庸。不懂權謀的關羽,為自己的忠誠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關於關羽之死,曆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劉備為了權力有意除去關羽,因而在關羽危難之時不去救援;有人說是孫權背棄盟約導致關羽慘死麥城……那麼,關羽之死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為了親自征討劉備,離開鄴城,向長安進發。大軍七月出發,走到長安已是九月。一千多裏的路,卻走了兩個月,這明顯不符合曹操雷厲風行的一貫作風。更加讓人奇怪的是,曹操走到長安後,並沒有立即發起進攻,而是到第二年三月份才進兵斜穀。
原來,就在曹操抵達長安後不久,宛城發生了一次叛亂。當年十月,侯音劫持了曹操任命的南陽太守東裏袞,發動叛亂。鎮守荊州的關羽對侯音說馬上率大軍趕到,可是關羽的援兵遲遲未到,曹操手下大將曹仁卻帶領援兵趕到了。第二年正月,侯音被曹仁斬殺,叛亂平息。
關羽為何沒來呢?原來,在得知曹操親赴漢中的消息後,劉備決定讓關羽拖住曹操的步伐,於是關羽就慫恿侯音發動了這次叛亂。關羽不指望侯音能成功,隻要能分散曹操的精力,目的就達到了。而曹操唯恐宛、洛有失,不敢貿然進軍漢中,所以耽誤了好幾個月時間,一直到第二年正月侯音被殺,曹操才下令大軍繼續向漢中進發。而這時劉備早就在漢中占據了主動。七月,劉備稱漢中王,擁有了與曹操平起平坐的地位。
可是劉備給了關羽什麼地位呢?傳說中的桃園三結義時的誓言漸行漸遠,帝王野心充斥在劉備的心間。既得漢中,劉備又向東西兩線擴張。他要在生命的暮年,盡快地為十歲出頭的兒子劉禪打下基業。西北方麵,他推進到武郡,圖謀涼州;東麵則派遣宜都太守孟達從秭歸北攻房陵(今湖北房縣)。孟達攻破房陵後,乘勝進攻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劉備擔心孟達有異心,就派養子劉封從漢中順漢水而下,統領孟達,與之一起迫降上庸。由此,劉備將新城、上庸和魏興三郡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
劉備的家業大了,關羽肩上的擔子也就更重了,因為新城、上庸和魏興三郡都在荊州,而荊州是由關羽鎮守的。當時劉備的地盤隻是益州加荊州,關羽一人獨挑荊州重擔,劉備才得以安安穩穩地在益州為稱帝做準備。
按責任,按資曆,按交情,按戰功,關羽都應該高人一籌,可是劉備給了關羽應有的地位嗎?劉備宣布了四方將軍的任命: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九卿下,是不參與政務的最高將軍級別了。再往上就是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那就非單純的軍職,而要承擔三公九卿的工作了。
劉備這個任命很糊塗。關羽、張飛、馬超和黃忠四人當中,黃忠雖然有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的功勞,但是再無其他殊功,很難與其他三人並列;四人之中隻有關羽獨鎮一州,負責荊州軍務和政務,他太重要了,似乎也不宜與其他三人並列;此外,前將軍隻能負責軍務,與關羽的職責不配。
可是,劉備非但沒有給關羽相稱的職位,甚至還有點兒故意打壓他的嫌疑。隨後,劉備對荊州各郡太守做了安排,任命糜芳為南郡太守,關羽為襄陽郡太守。可是襄陽郡在曹操治下,關羽隻能是一個空頭太守。
這又是一個非常混亂的人事安排:關羽沒得到他相應的荊州牧職位,而劉備自己在做益州牧的同時又領荊州牧;關羽隻是一個空頭太守,沒有權力號令荊州一寸土地,劉備卻讓他鎮守荊州;更糟糕的是,襄陽郡太守關羽因為沒有地盤而駐紮在江陵,但江陵屬於南郡,南郡太守則是國舅糜芳。不難看出,劉備對關羽的掣肘實在煞費苦心。
再窩囊的人,也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一安排,何況是關羽。智者諸葛亮看出了劉備這一安排的玄機,他說:“黃忠的名望本來就不如關羽、馬超和張飛,但是現在讓黃忠與他們同列,馬超和張飛尚可以接受,關羽恐怕會感到不服。”後世有人分析,諸葛亮這樣說,其實是想換下黃忠,換上趙雲。但是,也有另外一種可能:諸葛亮在提示劉備應該給關羽更高的職位,例如衛將軍或荊州牧,這樣與關羽的責任相當,也有利於關羽調度整個荊州,更是對一個三十多年來一直忠誠的人的尊重。
也許是諸葛亮的話太過隱晦,也許是劉備揣著明白裝糊塗,劉備還是維持了最初的任命,並派鐵嘴費詩去給關羽頒布任命詔書。
“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關羽不同意如此安排。體內流淌著忠誠血液的關羽,不知道對劉備進行質疑,隻知道拿黃忠來做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