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三十二至三十五回,寫到太上老君的兩個仆從,一個是看金爐的童子,一個是看銀爐的童子,趁老君不注意偷偷下界到平頂山蓮花洞為妖,一個化名為金角大王,一個化名為銀角大王。據當地的樵子說:
“此山徑過有六百裏遠近,名喚平頂山。山中有一洞,名喚蓮花洞。洞裏有兩個魔頭,他畫影圖形,要捉和尚;抄名訪姓,要吃唐僧。你若別處來的還好,但犯了一個唐字兒,莫想去得去得!”
這兩個仙童扮的妖怪拿了太上老君的五件法寶,“畫影圖形,要捉和尚”,專一在平頂山等待唐僧師徒自投羅網,要吃唐僧肉。豬八戒、沙和尚、唐僧乃至孫悟空都先後被他們俘獲。要不是孫悟空神通廣大,說不定唐僧真的就成了妖怪的盤中餐了。可是,正當孫悟空成功降服了這兩個妖怪,沒收了他們的寶貝,預備要置他們於死地的時候,太上老君及時地現身了。
那老祖急升玉局寶座,九霄空裏佇立,叫:“孫行者,還我寶貝。”大聖起到空中道:“甚麼寶貝?”老君道:“葫蘆是我盛丹的,淨瓶是我盛水的,寶劍是我煉魔的,扇子是我搧火的,繩子是我一根勒袍的帶。那兩個怪:一個是我看金爐的童子,一個是我看銀爐的童子,隻因他偷了我的寶貝,走下界來,正無覓處,卻是你今拿住,得了功績。”
大聖道:“你這老官兒,著實無禮,縱放家屬為邪,該問個鈐束不嚴的罪名。”
老君道:”不****事,不可錯怪了人。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那老君收得五件寶貝,揭開葫蘆與淨瓶蓋口,倒出兩股仙氣,用手一指,仍化為金。銀二童子,相隨左右。隻見那霞光萬道,咦!縹緲同歸兜率院,逍遙直上大羅天。
太上老君的這兩個仙童,雖然犯罪未遂,但是他們是有預謀、有組織的犯罪,而且具體實施了部分犯罪行為,並對唐僧師徒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傷害;更何況,他們從天庭私自下界為妖,禍害百姓本身就是一宗罪過;加上偷盜太上老君的法寶,又是一宗罪過……數罪並罰,即使罪不至死,至少也得判個十年八年徒刑啊!
然而,因為有了太上老君這個主子的庇護,這兩個罪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逍遙法外了。
關於這宗未遂犯罪案件裏麵的周章曲折,我們在前文已經作了分析:
1、這太上老君所說的“隻因他偷了我的寶貝,走下界來,正無覓處”根本就是假話。這兩個仙童下界,很可能就是奉了老君的密旨,來為老君謀利的。
2、老君所說的“此乃海上菩薩問我借了三次,送他在此托化妖魔,看你師徒可有真心往西去也”更是為自己的仆從開脫之辭,根本經不起推敲;
3、真正想吃唐僧肉的人可能恰恰是老君自己。派兩個心腹仆從秘密來此來執行這個絕密任務,不過是掩人耳目心懷僥幸的機會主義冒險行為。成功了則瞞天過海,不成功也沒有很大的風險和嚴重的後果——太上老君很自信,憑自己在天庭的權勢和地位,他完全有能力擺平兩個仆從犯下的大小事端。
什麼是腐敗?像太上老君這樣放縱包庇自己的下屬,甚至幕後指使自己的跟班下界為妖,為自己謀取不法利益,這就叫做腐敗!
《西遊記》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寫到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偷得了太上老君最具威力的寶貝金剛琢(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二郎神與孫悟空戰鬥難分難解之時,老君就是用這個寶貝打擊了孫悟空,幫助二郎神生擒了孫悟空),化身為獨角兕大王,在金皘山做妖怪。
這個妖怪在金皘山以吃人為營生。他在山上點化了一處樓房,房屋裏布置了陷阱,專門網羅過往客商。
(豬八戒)拽步走上樓來,用手掀開看時,把呆子唬了一個躘踵。原來那帳裏象牙床上,白媸媸的一堆骸骨,骷髏有巴鬥大,腿挺骨有四五尺長。
……
這妖精到底吃了多少人,我們無從知曉。不幸的是,唐僧師徒三人也撞入了這妖精的羅網。
那座樓房果是妖精點化的,終日在此拿人。他在洞裏正坐,忽聞得怨恨之聲,急出門來看,果見捆住幾個人了。妖魔即喚小妖,同到那廂,收了樓台房屋之形,把唐僧攙住,牽了白馬,挑了行李,將八戒沙僧一齊捉到洞裏。
此後為了營救唐僧和兩個師弟,孫悟空上天入地四處求援,赴湯蹈火奮不顧身,先後多次與這個妖精交手,以不折不撓的精神、萬死不辭的鬥誌,方才救出了師父與師弟們,否則他們可能真的成了這獨角兕大王的盤中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