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兵不血刃占據青州(1 / 2)

孔北海,我想我們本不該交戰,有何無需交戰,我家主公一心為了天下百姓著想,您知道嗎?也許您是聽了田楷的一麵之詞,就貿然發兵攻打了徐州,可惜君可曾想過,不義之兵怎能勝得過正義之師,我家主公愛才。在我離開徐州時候iu,主公就叮囑後,說北海孔融是當時之才,要以禮待之,希望空北海能棄惡從善,為天下百姓辦點實事”典韋侃侃而談道

孔融,字文舉,孔宙之子,孔褒之弟。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和王粲等六人被合稱“建安七子”。曾先後任虎賁中郎將、議郎、北海相等職。後因曹操所忌,遭殺害

“但是李群卻無視國家法度,私自執行人口遷移政策,強行帶走了其他州郡的人口,導致光武中興後的人口遷移發生了變化”孔融道

典韋哈哈大笑道:“孔北海,都說你聰明過人,想不到也是一個迂腐之人,可笑,可笑啊”

孔融急道:“你這是何意?”

典韋道:“當今天下,由於恒靈二帝期間的宦官黨政,閹人和外戚相互勾結,導致朝政衰弱,民間有太平道教主張角起事,雖然張角已死,但是黃巾起義的毒瘤卻留了下來,百姓流離失所,四處遷移,路由凍死骨,千裏無人煙。哪裏還有當年光武帝時期的人口政策,中原地區,由於黃巾起義的影響,已經是十室九空了。青州黃巾也曾犯過北海國。波才層率大軍攻擊北海,當時孔北海也進行了抵抗,但是現在你卻如此迂腐,居然還是沒弄明白青州黃巾為什麼去冒著攻堅的難度去攻擊北海城”

孔融問道:“願聞其詳”

典韋道:“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糧食,青州黃巾也都是由普通百姓組成的,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才從賊當了黃巾,如果他們都能吃的上飯,穿的暖衣服,他們會造反嗎?”

孔融想都沒想道:“肯定不會的,百姓很容易滿足,隻有有持有喝就會安居樂業”忽然孔融似乎意識到了什麼。抱拳對典韋欠身道:“多謝將軍點撥,融明白了,下麵的事情就叫給融去做吧”

典韋鬆了一口氣,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心啊。

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隻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膺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了)孔融立即反駁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一門爭義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隻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隻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