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1 / 2)

今年是曹雪芹誕辰300周年,********上,《紅樓夢》頻頻被代表委員們提起。年輕人不愛讀《紅樓夢》?閱讀氛圍不濃厚?12日下午,羊城晚報記者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陳建功。

陳建功不願多談文藝界的是非,笑稱自己已“退居二線”,潛心創作,不過,他還是忍不住為讀書發聲。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提案中建議,要抓住一切機會宣傳全民閱讀,曹雪芹誕辰300周年剛好是一個機會,可調動人們對經典的閱讀興趣和氛圍。

國人閱讀興趣大大下降

包括陳建功在內的很多人留意到,近年來,在飛機上、地鐵裏,讀書的多是外國人。“哪怕燈光再黑暗,也有老外拿著書在讀。我們中國人呢?都在玩電腦、玩遊戲,或者看電影、看電視。”陳建功說。

習慣的改變既讓他覺得無可厚非,也讓他看到,中華民族對閱讀的興趣在大大下降。

他多次在商場看到,年輕的媽媽後麵跟著蹣跚學步的孩子,孩子手裏抱著iPad。

在飯店等點菜時,孩子就在那玩。“這種習慣已經把我們的後代毀了。”他歎了口氣說。

“國外早有評論家提到,讀圖時代、電視時代,整個世界都陷入一個頭腦表淺化的層次,放下了對書籍的熱愛和閱讀,中國人尤其令人擔心。”他說,“這些都是我直接看到的。”

在許多人眼中,閱讀習慣的改變當然離不開網絡的衝擊。陳建功告訴記者,身為作家,他也讀過一些網絡的書,包括直接在網上看和看從網上“扒下來”做的書。“但我不感興趣。有的灌水很多,有的還把第一章的內容重複粘貼到第五章第八章。”他說,“文藝作品要有個醞釀過程。一個作家情感再豐富,如果不醞釀,不經過深思熟慮,怎麼能出好東西呢?”

更讓他擔憂的問題還存在於啟蒙教育中。陳建功留意到,中國的許多兒童書都是簡單地講故事。“甚至包括很多文藝作品也是如此,缺少基本的人文精神,即對人的理解、愛。”他說,“很多書無非是逗樂、解悶而已。國外從小提愛的教育、人的尊嚴、理解、尊重等,這些最基本的人格教育,我們的圖書市場還是比較缺乏。”

“商品書”傷害閱讀興趣

陳建功提到,國內許多地方都在辦讀書節,效果如何?“書讀得怎麼樣?讀出‘漂亮’了?”他反問。

“做到全民閱讀,要加強文藝批評引導,在網絡時代,我們也要格外重視獨立思考。”他說。

在他看來,全民閱讀之所以難推進,一個不可避免的原因就是商品大潮的衝擊。但這也是可以商量著解決的。

“比如在商品大潮衝擊下,有些書是被包裝出來的。它的本質並不是書,是商品。”陳建功感慨道,“解開當前中國很多亂象的鑰匙就是經濟利益。很多上榜的暢銷書,我們看完會覺得很失望。它可以賣得好,但最後傷害的是全民閱讀的興趣。”

什麼書是好書?陳建功也難判斷。“我隻能自己看兩頁,覺得好就看,不好就不看。”他笑道。

榜單可不可信?陳建功提醒讀者,要對商品時代有足夠的警惕性。他建議媒體,比如一個有作為、有誌向的報刊社,應該成為真正的圖書榜單的締造者。“羊城晚報還是不錯的,我們要做有良知的、不被商品左右的文藝批評。如果榜單不好,我們批評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