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榮龍似乎很不願提起那段往事,他緊鎖眉頭,沉寂了許久之後,用著淒然的表情,開始對大家講述了一段,他壓抑多年的事情。自從他上學開始就非常迷戀考古,但他必須要接手父親留下的家業,沒有辦法念考古係,為了接手企業放棄了愛好念了金融,但這並沒有讓他對考古的熱情減弱。畢業後順利接手父親的公司,沒想到在曉穎還沒有出生之前,她爺爺就去世了,隨後,在他熟悉了整個公司的業務以後,就開始了一邊工作,一邊用空餘的時間,來做一些比較喜歡的事情。那就是跟一些考古界的朋友研究古董,認識了一些考古界比較有名的教授,跟著他們一起到處去考古。
曉穎四歲那年,一位已經認識了十年的老朋友,錢教授找到自己,希望能夠資助他們去雲南考古。錢教授告訴我,他們經過十幾年的查找,終於找到了蒙古文記載,最後根據這些蒙古文獻上記載的,找到了大理國最後一個皇帝,段智祥的陵墓。根據史料記載,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殺廉義自立。四個月之後,善闡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位給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複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
大理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附近。政治製度與南詔基本相同,相當與今天雲南省麵積的2.9倍。雖然不大,但也是富庶一方。大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農業生產已和四川資中、榮縣相差無幾。畜牧業頗為發達,每年有數千匹馬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冶鐵業水平甚高,對外貿易發達,交通四通八達。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作用。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使得當時大理國,在整個亞太地區,也有些許名氣。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的。(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大理三百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係繼續進行。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治者為王。
但後來,草原雄鷹成吉思汗崛起之後,漸漸的向外擴張,大理王國也是岌岌可危。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先派王律兀等三名外交大使到大理國勸降,遭拒被殺,忽必烈非常震怒,但並沒有立即攻打,此後大理相國高泰祥帶兵督守在金沙江邊上,見勸降受挫,當年9月,忽必烈親赴金沙江邊,勢要蕩平大理,一路暢通的元軍卻被滔滔金沙江所阻隔。沿江邊多番尋覓後,幾經尋找之後,終於找到一個頗為理想的渡江點。金沙江從石鼓回環北上到奉科三江口後,轉而向南。這裏兩岸高山對峙,河穀猶如刀砍斧劈般懸垂,這裏地勢險要。此時正遇冬季江水下落,江麵顯得平緩,正是渡江最佳時節。可是如何渡江呢?正在為難之間,駐守寶山、奉科一帶的納西族首領獻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它是將剝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等處紮緊,然後充氣作飄浮器材。單個皮囊當地人稱之為“橫吞”,皮筏即由多個這樣的皮囊拚紮而成。就這樣,忽必烈親率中路大軍從寧蒗縣拉伯鄉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對岸的麗江縣奉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