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購新廠 捐獻庫存皆歡喜(1 / 2)

有了一分廠、二分廠,吳迪建議父母把市裏將要倒閉的方便麵廠收購過來,作為第三分廠。二老對此卻不同意,他們認為人家都要倒閉了,說明市場不好,或者說前景不光明。企業做熟不做生,我們什麼都不熟悉,憑什麼比別人做得好?

吳迪認為倒閉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市場不好。吳迪很清楚,隨著未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方便麵的市場一定是越來越大。記得2010年有市場統計,全國的方便麵生產量超過70億包\桶,而就這產量,人均消費還是比日韓的少很多,不足他們的一半(嗬嗬,可能是我們是美食大國,方便麵做得再好也不可能比我們的美食好吃)。現在呢,1996年方便麵生產可能不足5億包,桶裝麵就更少了。茲州作為淮河以北第一個全年畝產達到並超過2000斤的農業大縣,並且主產小麥,這是生產方便麵的最大優勢。無怪乎後世華夏五大方便麵公司,有四家在茲州設廠生產,2010年後,茲州農民的糧食還在地裏未收獲就被收購完畢。因此,吳迪極力慫恿父母先占領陣地,至於口味,吳迪保證自己負責開發。二老看著吳迪渴望的眼神,聽著吳迪不斷的蠱惑,想到收購市裏的方便麵小廠也花不了多少錢,估計也就是幾十萬,二老討論後同意了,並將方便麵廠作為吳氏公司的第三分公司。

雖然三個分廠\公司,攤子鋪的有點大,但吳迪經曆重生後認為,敢想敢做才能出奇跡,而且自己有先知先覺的優勢,麻煩的也就是管理。有了總體規劃,吳家三人組馬上就開始行動了。吳迪的父親開始對食品公司進行改革,並計劃進行收購原廠旁邊的土地,建新廠。而吳家太後周媽媽則和兒子一起進行對市裏小方便麵廠的收購,飲料廠則被三人認為可以等一等,放一放,不著急上馬。等到建新廠時,再三個廠一起訂購機器,再上馬。

本以為分開行動的兩組,會是父親主持的食品廠改革相對簡單,而方便麵廠的收購會麵臨困難和對方的獅子大開口。吳迪已經做好了舌戰群儒的準備,誰知道一拳打去卻打了個空。對方非常高興吳家的收購,甚至還表示錢多點少點無所謂,但是要把庫存、外債和員工一起接受,而且收購時間要快,收購費用要一次性付清。

事情順利的讓吳迪母子倆都懷疑是不是有陰謀在裏麵。兩人並未拒絕,也為當即表示同意,兩人表示希望可以參觀一下,看看工廠的上產情況和產品。對方立刻表示同意並帶著吳迪母子倆一一參觀並熱情的介紹。經了解,方便麵廠因為在城市內,緊鄰LC區所以廠區麵漆並不大,隻有40多畝地,廠房也有些舊,有些逼仄。但廠房內的機器還是比較新的,甚至有些機器連油泥都沒有,和新出廠的沒啥區別。一問才知道,機器剛買了不足六年,買完後才發現市場不如預計的好,開工一直不足,特別是最近兩年,開工率連一半都沒有。而當初買機器的錢因為是貸款,所以廠裏壓力山大。貸款五年來才還了一半,尚有30多萬左右未還並且已到期,再籌不到錢,就要被銀行收走了。所以才準備賣掉。吳迪點點頭,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