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聞鼓的聲音漸漸平息,讀書人,商賈,百姓們在高大的宮牆上看到了他們的皇帝,三才高聲道:“何人擊登聞鼓?”
一幫人爭相競答:“我等草民擊登聞鼓為陛下不平!”
這是百姓的智慧,法不責眾自古有之,並且這登聞鼓確實不是一人敲得動的,非三五人無以響徹宮闕。
趙禎上前壓了壓手,整個宣德門外便針落有聲,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發言,他的話便代表著上天的旨意,無論發生多少的地動,隻要皇帝還在,便是上天意誌的執行人,便是所有人的君父。
因為百姓較多,趙禎便舍棄了文縐縐的話語,用最為通俗易懂的對話方式向百姓說明:“朕知曉爾等敲擊登聞鼓乃是為朕不平,但朕的罪己詔確實是朕所書,翰林學士製誥不過是例行謄寫,改為駢文而已,莫要牽連朝臣。”
這話一出讓百姓動容,在他們看來,都這個時候了官家還要為官員遮羞,實在是太過仁和,畢竟是官員上疏奏請官家自下罪己詔的,否則怎麼會有這種事情?
天災便是天災,和官家有甚的關係?即便是老天發怒,也不能說是官家的錯,說不定是哪裏發生了冤案,說不定是官員之中有奸佞,又豈能怪罪官家?
在百姓們看來,官家這麼多年來勤政愛民,對百姓極為體恤,開發嶺南之地安排下了多餘臃腫的廂軍,安排了一部分的閑散官員,也節省下了朝廷的錢財,繼而這麼多年的開疆拓土,雖年年用兵,但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創辦書院,開設文武科舉,這些都給百姓有了走上台階的可能,西征黨項,南滅大理,揮兵南海諸國,這使得大宋的糧食產量增加驚人,原本少見的馬匹在大宋也變得多了起來,難道這些不是官家的功績?或是有什麼錯處?
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讀書人便自然多了,讀書人多了便是文治,何況大宋文化環境相對寬鬆,又有格物之學爭豔,不再是孔孟之道獨領風騷,這算不得文治還能是什麼?
文治有了官家的武功也不缺啊!連連用兵怎麼了?難道北伐遼朝,收複燕雲,完華夏之金甌也有錯?哪個朝臣要是敢這麼說,一定會被百姓之中的軍屬生生打死!也會被尋常百姓給唾棄死!
即便是孩子都知道燕雲對大宋的重要,即便是婦人都曉得大宋在燕雲栽的跟頭!太宗舊事可瞞不住,也沒人去隱瞞,如若燕雲之地不重要為何太宗兩次北伐,既然太宗能北伐,為何陛下不能?
百姓之中什麼樣的聲音都有,即便是趙禎把罪責從朝臣們身上摘出去,百姓也不認賬,他們認為,要不是朝臣們上疏,官家也不會下罪己詔,是朝臣們逼迫官家的,朝中有奸佞,有逆臣!
這下打擊的範圍便一下從翰林院製誥的身上拉扯到所有上疏官家下罪己詔之人的身上,朝中可是有不少人嘞!朝臣們一時間有些慌亂,但遇到天災人禍,皇帝走形式的下個罪己詔有什麼?曆代帝王都能為之,難道官家就不能這麼做?
但他們忘了,曆代帝王之中有幾個如趙禎一般的?
百姓們可不管這些例行公事的“內部規定”他們隻知道官家沒錯,就不應該下罪己詔,既然下了罪己詔便是被朝臣們上諫逼迫的。
民憤直指朝廷官員,這其實是趙禎不願看到的事情,因為朝臣是自己選拔任用的,越是顯示他們的無能便越是說明自己的用人不淑?
在這個時候,隻能解決根本問題,把這些朝臣從中抽離出去,也把自己從罪己詔中抽離出去,那就是東京城地理位置不好,且城池狹小,不堪為一國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