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五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中天竺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
這不是虛構的事情,而是真實存在的曆史,當年的王玄策僅僅是七品小官,連正經的記載都沒有,後來他被封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
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但王玄策顯然不能接受。率領跟隨的三十騎兵與敵人交戰,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
那是盛唐!那是天可汗的帝國!大唐的使者很多是渴望立功異域的奇男子和報仇不隔夜的偉丈夫。受了那麼大的委曲,死了那麼多一路走來的兄弟,卻讓一個域外小邦如此欺侮,怎麼能忍得下這口氣,更沒臉跑回朝廷哭求。隻有像班超、傅介子那樣提劍報仇才是正理。
王玄策悄然逃離,到達吐蕃。他沒有回國求援,而是發檄文征召軍隊,得到一千二百吐蕃兵、七千泥婆羅也就是尼泊爾的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的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一萬人。
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
東天竺王屍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一人滅一國的傳奇經曆並沒有得到當時大唐王朝的重視,在唐太宗看來不過是滅掉一個小國而已,對王玄策的獎勵也僅僅是封為朝散大夫而已。
在唐太宗看來,王玄策一人滅國雖然功績斐然,但卻是一個極壞的先例,甚至緊急下詔,禁止大唐的使者隨便下檄文借兵,更不許滅人國家……
每當想起這段埋沒在華夏曆史中的塵埃,趙禎都覺得熱血沸騰,渾身顫抖,盛唐的強大令他向往,同時也給予了他極大的鼓舞!大宋是大唐的繼承者,也是華夏文明的延續者!恢複華夏對外的權威是他趙禎的責任也是義務!
從來沒人可以隨便欺辱華夏,更沒有人能不付出代價!現在的阿巴斯王朝便是華夏對外宣告的最佳途徑,趙禎要拿他開刀了!
13464/413776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