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債券這種東西的突然出現並非偶然,這是大宋帝國擴展的必然結果,趙禎就是采用類似戰爭債券的東西籌措軍費,現在的大宋已經到了必須這麼做的時候了,國土龐大獲得更多資源的同時,開銷自然也是驚人。
一邊要維持龐大的開銷,一邊還要維持軍隊的開費,這對大宋來說實在是勒緊腰帶,大宋是不差錢的,但卻缺少糧食,在古代不是說你有錢就能獲得糧食和,而是需要國內有糧食才能供給。
隨著大宋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大宋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高,而趙禎所做的不過是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一邊賺錢一邊讓土地運轉起來,而且土豆,地瓜這些耐寒作物也能在西夏的土地上大規模種植。
有了戰爭債券的支持,朝廷的軍費便非常富餘了,並且這些錢財會運往前線作為大軍的軍餉,而將士們可以心安理得的拿錢屯田,一旦這些荒地在將士們的手中變為良田的時候,那還會沒有百姓前往耕種嗎?
到時便會有官府發放地契,每年收取一定的稅收充入戰爭債券的獲利之中發放給北京城的百姓,這樣一來便是形成一大波的資金流動,讓大宋的財政緩上一口氣,即便趙禎富有四海也不能掠奪百姓的財物,戰爭的融資也是一步一步進行的。
百姓有錢了,大宋便有錢了,既不能提高稅收,又不能強行征稅,隻能用這個法子,對此包拯這個三司使都讚不絕口,在他看來完全可以把這種事情公開得了,這樣一來大宋以後的軍費都要找落了,可晏殊極力反對,理由也很簡單,他認為這種戰爭財會促使百姓和官員乃至整個大宋變得好戰!
細思恐極,這話是沒錯的,朝中的官員一下子出了一身冷汗,而包拯立刻調轉槍頭,開始炮轟這一政策的卑劣,稱之為:盜百姓之財,行戰爭之實,激百姓好戰之心,國雖大已不可為!趙禎無奈之下當場“賞了他”三十廷杖,理由也是很簡單:大殿之中,前言不搭後語……
國債券這種東西趙禎完全沒有膽量去發行,沒辦法,在百姓和官員看來,大宋乃是天朝上國,天底下最牛逼的王朝,怎麼能向普通百姓借錢呢?!這樣一來豈不是說大宋朝不行了?
這個時代的人對自己國家的國威看的比生命還重要,趙禎不知是該誇讚這種強烈的愛國心以及傲骨,還是該嗤之以鼻,顯然自己的想法在別人的眼中並不一樣。
包拯的奏疏已經呈了上來,他非常謹慎的以實際土地麵積和預算收益來收買國債券地契,單單是這份謹慎便讓趙禎不得佩服,要知道包拯完全不知道多發債券的後果,現在看來顯然他也有所顧忌。
但即便是如此,趙禎自己都被這些龐大的金額嚇了一大跳,整整一千萬貫,這樣的數額著實有些嚇人,難怪包拯的臉色慘白慘白的。
一千萬貫,以大宋財政關稅作為保障,這包希仁到底怕個啥?趙禎想想也明白了,大宋第一次實行以國家為借貸的手段,而且數額如此之大,也難怪包拯吃驚了,他定然是害怕開了這種口子之後難以收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