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六章取舍之道(1 / 2)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奸。人臣循令而從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奸行。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是智法之士與當塗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

資政堂中,趙禎在給孩子們講解韓非的《韓非子孤憤第十一》,這是闡述權術一道中最為重要的部份,而龐籍坐在一旁望著十來歲的太子和年輕的皇帝微微搖頭,這對年輕的皇家父子崇尚的完全的是法家之道,與順勢應時的儒家之道相差甚遠。

但不得不承認,這兩位父子對儒學的造詣也是不差,畢竟經過皇家的儒學培養,儒家典籍融會貫通自是常理,但龐籍怎麼也想不通,為何對儒學如此知之透徹的皇帝與太子,卻不是非常崇尚儒學。

其實並不是趙禎和趙旭不崇尚儒學,對於儒學他們父子兩人也是相當的喜愛,隻不過,在趙禎的心中,儒家也好,法家也罷,即便是墨家,黃老之類的學說,它們的地位和儒學是一樣的,都是作為統治者手中的工具,至於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則在乎於需要與否。

“好了,旭兒你且說說這段的意思,通過這篇文章你學到了什麼?”

趙旭點了點頭道:“啟稟父皇,這篇文章的意思是,通曉治術的人,一定是有遠見並且能明察秋毫的人,不能明察秋毫,就不能洞悉隱秘。擅長法律的人,一定是堅強剛毅而且非常正直的人,不正直就不能矯正奸邪。”

“嗯,那他的寓意呢?”

龐籍稍稍驚訝,隻有十二歲的太子上哪知曉這是什麼意思,能把文章讀的如此通順,並且一直不錯的說出來便已經是極好的了,《韓非子》因涉及帝王權術,或是帝王之道,其寓意往往生澀難懂,不在其位這很難通曉。

“啟稟父皇,此文看似在說明為臣之道,但卻與帝王禦下之道不可分開,什麼樣的臣子適合什麼樣的差遣,亦有相當重要的關聯。”

趙禎笑了笑:“嗯,很好,但朕要說的是,這篇文章的最有一句,這句話看似是說權貴與通曉法律的人是仇敵,其實韓非的意思是朝廷當依法治國。即便外戚權貴也不能例外。朕覺得應該加上一句,國法重於泰山之威,雖天子帝王亦不能淩駕於上。”

“陛下?!”龐籍猛然一驚,愕然的望向趙禎,雙手微微顫抖,官家是什麼意思?為何突然說這樣的話?自古便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官家這樣的話豈不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而趙旭則是認真的點了點頭:“孩兒記住了。”

“嗯,朕隻是提醒你,有無論如何也該尊重自己定下的律法,否則連皇帝這個製定律法的人都不遵守,如何去要去要求官員,百姓,士紳,皇族?”

趙禎的話讓龐籍深深的震驚,作為皇帝是淩駕於律法存在的人,自古以來皇帝不會受到律法的製裁,最多便是民意的譴責而已,在自己的眼麵前,大宋的帝王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來需要多大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