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不拘一格降人才(1 / 2)

選拔年輕官員,這是趙禎最喜歡做的事情。

在官員的任用上,他特別的喜歡年輕人,因為在他看來,年輕人沒那麼多利益算計,年輕人不容易苟且,年輕人不願渾渾噩噩,麻木不仁,得過且過!

趙禎親手給了讀書人希望,完善了教育製度,完善了科舉製度,並且給年輕人得到磨礪的機會,而同樣的,趙禎也得到了回報,朝堂之中湧現出了大量年輕且有才幹的能臣。

今年又到了科舉的大比之年,自從科舉取士當道之後,這種公開考試,取士不問家世的查舉製度一下成為了大宋的主流。

之前的世卿世祿與察舉製度,都是根據家世來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做官的。應科舉無需推薦,故做官無需地方上的推薦,科舉的資格限製甚少,大宋百姓中大多數成年男人都可以來參加科舉考試。

況且科舉還是一步登天的機會,從白身一下變為官身,兩者之間的區別可謂是天地之差,百姓也常常把中舉比作魚躍龍門,甚至一切吉祥瑞意的詞語都往上麵堆砌。

昨日趙禎在批閱奏疏的時候就發現了歐陽修的上疏,同時也有禮部的上疏,顯然對於這次科舉歐陽修是另有打算,上疏之時對太學體大加駁斥。

在他看來,生僻字,晦澀難懂根本就不應該提倡,而且同是一個意思為何不能用簡單的字來代替,這樣才能增加朝廷的辦事效率。

同時歐陽修對應用文非常重視,在他看來,文章寫的再好,也不及一篇上佳的策論,因為策論是考察學子能力的重要渠道,而文章隻是文化素養,藝術修養,不能對做官有太大幫助。

當然文章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考察舉子的品行。

在科舉上,歐陽修的想法與趙禎的不謀而合,科舉就應該是考察學子能力的測試,文章寫得好不好,同樣也能反映出學子的能力,見識和表達等等。

而策論便更加直觀了,策論是議論當前時政並向朝廷獻策,有無治理才能一眼便可看出,高下立判之時,瞬間把才能卓越者與那些庸才劃分開。

所以歐陽修建議,今年的科舉以策論為主,文章為輔,詩賦為體察品行之用,歐陽修以馮拯的話為引:“起奏陛下,馮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馮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為進退。今臣下亦然,一切以程文為去留,以策論辨高低,以詩賦查品行,此當大善矣!”

趙禎自然是同意這樣的話,歐陽修深的自己心意,且推行平實文風,趙禎早就中意與他,太學體的奏折趙禎也見過,生僻字繁多,但意思卻簡單的很,完全是在浪費自己批閱奏折的時間,言簡意賅豈不更好?!

趙禎提筆在空白的行文紙張上寫下詞頭:“著翰林學士歐陽修為禮部貢舉主考,科舉製是一切尋規,不得廢公……賜緋袍紫帶。”

對於歐陽修,趙禎有著充分的信任與把握,他的才學和能力完全有能力擔當得起主考官這一職位,更重要的是,趙禎需要改變大宋的文風,平實文風,通達平易,讓人看了一目了然,如此文章才算是文章。

否則一篇文章寫的古奧難懂,其實就是別扭的生僻字詞用多了,組合起來讓人覺得難受,除此之外一點意義也沒有,若非要強辯,那就是作者是在人前炫耀自己所謂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