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這樣的稱呼高麗,主要來自於後世對韓國種種行為的反感,辱華事件層出不窮,甚至能信誓旦旦的說孔子是韓國的,周易是韓國的,李白是韓國的,屈原端午節都是韓國的等等,這一切狂悖之言皆是來自於曾經渺小,且被蹂躪的自尊心。
這個民族一直都是在夾縫中生存,在中原王朝的各種矛盾中被連帶傷害,而唯一膨脹到與中原王朝強勢對抗的也隻有高句麗,最後的結果便是直接被大唐帝國給滅了……
就是一個這樣的民族,到了後世便開始一係列的增強自尊心活動,更是出現了大量荒謬絕倫的笑話。
所以趙禎對高麗完全沒有好感,在中國曆史進程中,朝鮮半島就如一個吊靴鬼一般,不斷的纏在中原王朝的身上,從隋朝開始就不斷的試探中王朝的脾性,聯合突厥人進攻隋朝兵甲駐地,引起大隋滿朝震驚。
於是從隋朝開始就不斷的對朝鮮半島用兵,以至於隋煬帝時便有了四次大規模用兵,最後導致了國內民怨四起,連年征戰使數百萬人喪生,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
而這些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句麗時,就開始爆發隋末農民起義。至隋煬帝第三次征高句麗,各地大量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戰不僅嚴重削弱了隋國力,導致民不聊生,也使隋煬帝喪失民心,隋末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的崩潰。
當然其中更是有隋朝的地主階級在其中興風作浪,唯恐隋煬帝騰出手來之後收拾自己,所以隋朝的滅亡不單單是因為高句麗,還包涵了諸多複雜的政治局勢轉變。
而到了唐朝,終於在國內穩定,武功不得彰顯的情況下,李世民覺得自己應該在高句麗這件事上超越“昏庸無道”的隋煬帝,於是大唐便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東征!
高句麗國內發生政變,大將泉蓋蘇文殺建武,立藏為王,自任莫離支,專擅國政,並且頻頻發兵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求援,唐太宗詔諭高句麗罷兵,泉蓋蘇文置之不理。於是唐太宗決定親征高句麗,以此收複遼東故土。
在此之後,李世民便更加看重對朝鮮半島的征伐,集結三十萬大軍,準備再次東征,隻可惜東征在即唐太宗病逝……
而唐太宗的病逝卻被高句麗看作是喜大普奔的事情,於是不斷對新羅百濟施壓用兵,認為唐朝不會顧及,誰知高宗皇帝繼承了太宗未完的事業。
先以十萬大軍迅速平定了百濟國,將其地域收歸版圖,接著攜勝利之餘威,數敗高句麗大軍。
然而,在平壤城下,唐軍又一次遇到了和第一次東征相同的問題,那就是麵對堅固死守的城池久攻不下,當嚴寒到來時又不得不撤兵,功虧一簣。
而最後一次對高句麗用兵的東征則是為盛唐的武功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唐軍一舉攻滅高句麗。此次東征,唐軍抓住時機,利用高句麗內亂,以優勢兵力分別攻占高句麗各戰略要地後,再會師一同發動對平壤的總攻,迫高句麗王出降,盡占高句麗之地。
趙禎作為中原王朝的皇帝,大宋作為大唐的傳承者,華夏王朝的延續者,自然已經把朝鮮半島納入大宋的版圖,隻不過遼人在前,還不是時候對高麗用兵罷了,若是用兵高麗,遼人必然恐慌援助,最後的結果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