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朝會冗長漫長,這是趙家對相權分化的結果,大宋的宰相權利已經被“三分天下”,樞密使掌握了宰相手中的兵權,三司使掌握了財權,而參知政事更進一步的分化了宰相手中的行政之權。
而到了最後,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都要向皇帝一人負責,於是便出現了大朝會中輪流稟明奏事的狀況,但即便是在朝會拖的再冗長,趙禎也不會取消對相權的限製,並且朝會該進行還是要進行。
自大宋開國以來,兵權已經徹底收歸皇帝所有,而為了壓製武將,文臣地位的提高也在所難免,現在到了削弱相權的時候,趙禎自然也不會手軟。
作為皇帝的趙禎即便是再怎麼妥協,也要把行政權與軍權這兩樣國鼎之器握在自己的手中,他不信任任何人,隻相信自己,但為了延續這種皇帝專權的正確性,趙禎必須要讓自己的繼承人同自己一樣成為一個明君。
所以趙旭這位太子便也要參加大朝會,當然他不能在明麵上參加,卻也在這大殿之中,趙禎在乾宇殿之中開設了一處暖閣,為的就是給兒子以學習,觀摩朝政的機會。
但趙禎絕不會讓兒子出現在朝臣之前參與朝政,其中深意乃是為了放止他幹涉朝臣,任何人效忠的對象隻有皇帝,即便是太子儲君也不能幹涉皇帝的決定,影響朝臣的站隊。
曆史上的教訓可不少,最重要的一點,趙禎知道該何事放手,讓兒子獨當一麵,他可不會把權利牢牢的抓在手中,直到自己死去的時候,才實行權利的過度,如此一來,豈不是把紙上談兵的趙括送上帝位?
在他看來,這是對大宋的不負責,對百姓的不負責,也是對自己兒子的不負責。
大朝會總是挑選緊要的事情請皇帝示下,剩下來的政務便可回到公衙中處理,有些需要上疏的便上疏皇帝,不必要請示皇帝的便發往中書省,這才是一個帝國正常的政治運轉。
趙禎的習慣便是在大朝會的時候處理國事,這樣做的效率非常高,如眼下朝廷雖免去了受災之地的夏稅,即便是百姓收獲了糧食也不用交稅,但可自由買賣。
於是趙禎下旨:“命各地常平倉,賑濟倉購進夏糧,朝廷以商稅補充各地所費。”
三司使的包拯便開口道:“起奏陛下,商稅還未收繳完畢,此時應下若是付給不及,恐有失朝廷之信。”
趙禎微微點頭道:“如此便以商稅收繳之後,在傳旨下去,命有司不得懈怠!”
高麗使團的使者在偏殿門口偷偷觀望,他們非常想見識一下大宋朝會是一副什麼光景,和高麗又有什麼不同,即便是作為正使的金伸權都上前窺探。
這時候的他們也顧不得什麼顏麵和威儀了,一旁的內侍自然不會阻攔,在他們看來,沒有侍衛守在門口,這些高麗人便是自由的,自己沒必要限製他們,何況這些人扒在門口不斷的吸氣,這樣的奇景在宮中可不多見,也著實頗為可笑……
而趙禎一係列的處理在高麗使團眼中便驚訝萬分,他們實在想不出大宋的商稅能有多少,居然可以如此大量的收購各地百姓產出的夏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