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臣公對修築長城還有疑議嗎?”
在朝會的最後,趙禎忍不住再問一句,大宋的乾宇殿中安靜的不像話,所有人都靜靜的但卻充滿堅定的望著禦座上的皇帝,趙禎覺得自己顯然是說了一句廢話。
“吾皇聖明!”
隨著龐籍的話,朝臣們如潮水般紛紛拜下:“吾皇聖明!”
恭維的話挺多了也就成了一種禮儀,反正趙禎是這麼認為的,修築長城的好處實在太多,而趙禎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勞命傷財的惡政,現在看來並非如此,若是惡政,為何曆朝曆代都堅持不墜?
存在即合理,這句話便解釋了長城存在的理由。
散朝之後,這項最新的旨意便在朝野開始運轉起來,整個北京,整個大宋都在議論整件事,大宋要修建長城了,這消息如長了翅膀一樣傳遍每一個角落。
趙禎從沒想過要保密,事實上這麼大的工程也瞞不住遼人,民間的朝報上滿是修建長城的消息,另外還有一些有識之士的解讀,百姓們愈發的支持了。
誰都知曉,如今的大宋若是要修建長城少不得征召民夫,而按照官家的態度,這又是一項好差事,因為隻要是朝廷的勞役,就從沒有虧待百姓的道理。
大宋的長城沿著現有州府邊界,依托地形建設,東起營州的渝關,西到沙州玉門關,這是一條連接秦隋唐古長城的全新工程,大宋不單單要修建自己的長城,更要連同所有在大宋境內的長城故道。
大宋的長城不單單要負擔起邊牆的作用,更是一道封鎖民間商賈,預警傳遞消息的重要途徑。
趙禎看著熟悉的輿圖微微感歎,曆史真的是那麼的巧合,所謂的營州渝關就是明代的山海關,而玉門關自然不用說,狄青等一般武將甚至上疏要在肅州與沙州之間重修一道險要的關隘,雖然名字沒想好,但位置卻與後世的嘉峪關如出一轍!
用一道凹凸的線條在輿圖上畫下長城的痕跡,一道類似與明長城的邊牆出現在了大宋的版圖上,這將士中原王朝抵擋遊牧民族的人造屏障。
朝臣們說的對,大宋沒有長城,有民族便可以時不時的捅上大宋一刀,然後利用自己的快馬揚長而去,但有了長城他們便要掂量掂量。
越過長城本就不容易,城牆上的關隘,藏兵甬道便是一個極難攻克的存在,何況烽火台很快就會暴露他們的位置,更多的援軍會如同潮水般不斷襲來。
即便是他們成功了,越過了長城又怎樣?
很有可能這是他們覆滅的開始,因為長城不光會對外防禦,對內也一樣……
一旦大宋有了長城,遼人再想揮兵南下仿若登天,這項連綿不斷的防禦工程最大的作用便是限胡馬之足,隻要限製了騎兵的機動性,遼人基本上便難以逾越。
但長城並不專是為防守的,同時它也是準備進攻的基地。在長城以內可以練兵屯糧和聚積一切軍事物資。
若是沒有長城在後方掩護,那秦漢以來若幹次大出塞的軍事行動,尤其是當年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諸名將的出塞,便不可能。
之後漢和帝時竇憲的大出塞,一役把匈奴打過金微山一役,更是空前的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