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軍隊一旦運轉起來,速度驚人,這已經完全不同於曆朝曆代的軍隊了,改變之巨大,製度之優良,速度之驚人,氣勢之強烈讓人驚歎不已。
大宋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運兵體係,最簡單的方式便是以指揮為單位,化整為零的前往前線,每個指揮五百五十人,五個指揮便是一營,而士兵前往前線最有效的方式便是乘坐馬車。
大宋早已不再缺馬,但大宋的馬匹也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的自然供作軍馬或是皇家的禦馬使用,而稍次一些的或是充作預備戰馬,或是充作軍中運輸的馬匹,最次的駑馬才會給百姓或是箱車拉車之用。
別小看這些馬匹,即便是最次的駑馬也遠比牛車和驢車來的快得多。
但即便是大宋的馬匹多得很,尋常人也舍不得使用,原因很簡單,朝堂之中的士大夫們都“屈尊”使用牛車代步,別人還敢高過他們?
商賈一項是小心謹慎的,也是最會觀望風向的,自然也使用牛車或是驢車,這下好了,連商賈都使用牛車,尋常百姓自然舍不得用上馬車,除非是哪家有了大喜的事情,否則誰會用馬?
至於耕地,拉車之類的更不會用馬來做農事,誰家這麼敗家啊!
既然馬都被民間給省了下來,那便用到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很自然的選擇,於是長途運輸便有了它們的身影,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駑馬自然用來拉車了。
箱車便是負責運輸的車馬,在大宋的土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大宋有水泥路,也有鐵路,這極大的促進了公共運輸的發展。
即便是有火車的出現,可馬拉車依舊是運輸的主力,大宋全國的火車不過才數十台,而北京城每日所需便有十台車左右,剩下的幾乎都分給四京之地了。
如何填補剩下的運輸空白?馬車無疑是不二之選。
馬拉車不單單能在水泥路上跑,在鐵路上依舊能正常運輸,隻需把車輪撤去,換上特製的輪子,嚴絲合縫的卡在鐵軌上便能運行。
因為人數的關係,馬車不得不以四匹馬為駕,而原本屬於禮法製度的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現如今已然是出現了問題。
為此禦史台曾經彈劾過這種事情,但趙禎卻駁回他們的奏疏,或是直接留中不發,漸漸的朝堂上也就沒人再說,畢竟四駕的馬車之中坐著的可不是一個人,而是數十甚至幾十人,這麼多人加起來難道比不上一個士大夫?!
這次調兵是調遣的北京城和北平府的禁軍,大宋這麼多年來已久改不了在京畿附近大量屯兵的習慣,加上背嵬軍,踏白軍,以及禁軍上四軍和一部分十六衛,大宋此次出兵的數量大約在四十萬人左右。
這是一項極為龐大而冗長的過程,須有朝廷一半以上的衙門配合,文臣自然得到了消息,原本“病入膏肓”的龐籍幾乎是以最快的速度衝入宮門,而剩下的一幫文臣則是緊隨其後。
朝中的官員幾乎都到了,他們心中甚至有些懷疑,為何突然就用兵了?為何之前沒有一點前兆官家就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