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宋人在山海關重兵集結,如離弦之箭,覆水難收,豈能輕易退兵?這時候大遼應當做的便是防守反擊,調集重兵與中京道沿線防守,避免宋人長驅直入的北上,最終還是以保護上京道為主,這裏是契丹人的根基所在。
對於武將的提議,耶律洪基是極為讚同的,無論如何都要保護上京道和上京城的安全,宋人強勢如此,應當小心為上,誰知道這次北伐是不是以滅亡大遼為前提的?
至於文臣上疏的求和之策,耶律洪基看都不看,永遠是千篇一律的退縮,難道大遼的勇士就不敵宋人?難道自己就不敵大宋皇帝?!
宋人既然在山海關集結,那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即便是耶律洪基也知曉,眼下宋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與其浪費時間和宋人斡旋,還不如早日整兵備戰!
這一次,垂簾聽政的太後蕭撻裏罕見的沒有反對他的意思,並且和耶律洪基站在了一起,駁斥了朝臣中主和一派的提議,大遼從來就沒有向任何人妥協過,即便是他趙禎也不行!
但蕭撻裏在支持兒子的同時也參與進了這場戰爭的指揮之中,身為太後的她不單單是一國之母,更是高於皇權的存在,在名義上太後的地位就在皇帝之上,而因為契丹貴族對她的信任,在實權上蕭撻裏依舊高於耶律洪基。
遼朝的權利過度使得蕭撻裏順理成章的擁有了監國之權,又是契丹貴族所擁護之人,再加上前幾年皇帝親政之後,遼朝愈發的難以和大宋抗衡,在這個女子也能參政議政的大遼,蕭撻裏這位能力出眾的皇太後自然被人們高高舉起。
即便是耶律洪基不想承認也不得不說,太後的能力確實超群,有大魄力和大手段。
宣政殿的朝堂之上,珠簾之後,麵對熙熙攘攘朝臣,耶律洪基的無奈時,蕭撻裏於珠簾之後大怒:“此萬急之時,但商討如何拒敵,何故在朝堂之上爭論那些不相幹的?!大遼興衰與爾等一體,興則爾富貴綿長,衰則爾等敗亡,兩者之選,其心不明?!”
張儉敬畏的望著蕭撻裏,這才是大遼真正的柱石,在群臣慌亂,皇帝沒有主意的時候,太後出聲訓斥,以振朝綱。
“宋人北上也不是第一次,有何慌亂的?調集重兵阻截便是,雖中京道地域廣闊,但已然是我大遼的先祖一刀一劍拚殺出來的,豈能輕棄?何況中京大定府乃是聖宗皇帝於統合二十二年所建立,其中典故還有誰記得?”
眾人呐呐不言,蕭惠出班道:“當年聖宗皇帝行至老哈河,遙望南方霞光閃爍,有郛郭樓閣之狀,一派瑞氣,便與此地建都,我大遼曆代帝王常駐於此…………”
蕭撻裏怒喝道:“曆代帝王常駐於此……現如今還敢嗎?膽氣何在!”
13464/443165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