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1 / 2)

包拯的話就如同一記重拳打在了蔡伯俙的臉上,死死的瞪著老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說好的一毛不拔的呢?說好的一起做鐵公雞的呢?怎麼突然就變卦了,變卦之前你好歹給一下暗示啊!

蔡伯俙滿臉是被出賣的不爽以及委屈,再怎麼說也不該讓自己措手不及,自己剛剛還在官家麵前說著說那的腆著臉哭窮,你包拯倒好,一下就把老底給掀了!

包拯有著自己的一番考量,開始的時候他是不願再把國帑用在軍費上,因為大宋的軍費所占太多,而文臣骨子裏總覺得讓軍費占據太多有著一定的風險,而且軍費一多也就意味著戰事多,大宋的文臣,尤其是已經做到升朝官的大多是一些反戰人士…………

但逐漸的,包拯發現了戰爭給大宋帶來了財富,尤其是這次北伐,雖然商賈的捐贈讓三司沒有出多少錢,但這並非是主要的,而是拉動了國內的經濟,這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了。

他琢磨了一下發現,雖然這次是商賈們為大宋的北伐“會帳”但最終的受益者乃是百姓,這麼多年來大宋的工業已經發展到了相當不錯的地步,尤其是在蒸汽機開始普及之後,更是不得了,產量驚人!

軍中需要甲胄,兵器,軍械不說,需要的普通用品也是不少,壓縮的軍糧,衣物,被褥,帳篷,水壺等等種類繁多,需求極大,多少的工廠為了搶著接活,招募工人。

物資每日不斷的向北方軍中發送,一路上又需要多少人運送?這些皆不在少數!百姓有了生計,市井之中自然穩定,街上遊手好閑的人愈發的少了,而收入的增加也刺激著商業的繁榮。

包拯驀然發現,大宋的稅收也隨之水漲船高,朝廷在這次戰爭還未結束的時候便已經獲得了收益,三司的統計結果讓他震驚了許久,戰爭並沒有像之前一樣使得國內民不聊生,反而欣欣向榮起來。

最重要的一點卻依舊是百姓,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文臣骨子裏還是關注民生的,包拯也不例外,他看到的是百姓生活的充實,朝廷調兵而不是征兵,這就是最大的好處。

在民間,百姓們非但不抵觸從軍,反而積極的要求入伍,一來在大宋從軍活下來的幾率很高,二來從軍已經成為熱血男兒的共同話題,三來便是一人從軍,一家沾光,一旦成為軍屬,朝廷每年的補貼便是一大筆開銷,連稅都減免數年,豈能不好?

包拯親身體會過,當有穿著大宋軍服的將士從街麵上走過,總能成為人們眼中的好男兒,哪家若是出了一個從軍的男兒,必定設宴款待鄉鄰。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逐漸的改變包拯的看法,尤其是兒子包繶,更是對從軍一事頗為向往,包拯本打算把他送去國子監從文,可誰知他自己去了軍武院,可奈何年紀太小,隻能作罷。

眼下這一切使得包拯對大宋的戰爭有所改觀,並且他也看到了戰爭為大宋帶來的益處並不比之前的要少,最少男兒熱血就是一種轉變,這難道不比男兒隻知花前柳後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