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們表麵上是來探討學問,交流知識,但所有的話題都在往格物上拐彎抹角。
開始一些負責接待的鴻臚寺官員還很熱情驕傲,但在被守衛的禁軍驅趕之後便突然神經緊張了起來,他們想起了趙禎的旨意,鴻臚寺特意向趙禎奏請詢問此事。
趙禎吃著地瓜長舒一口氣,還好鴻臚寺的人腦子帶上了,否則張儉的學生們在瞧見大宋的格物之後,自己便迫不得已的要殺人了…………
不得不說這些人的刻苦,也可以說他們對知識的渴望。
在太學之中聽了一節大宋的格物課之後,這些“留學生”便非要繼續在大宋的格物院學習格物,並且死活不願回去,這下讓趙禎有些難辦了,最後隻能讓鴻臚寺的官員威脅他們,若是學習大宋的格物之後,便再也沒有可能返回遼朝了,這才讓那些狂熱的學生回過神來。
大宋的學習環境是完美的,甚至在這些“交流生”的眼中是幸福的,在北京城專門開設了兩處學院,一個是國子監的書院,一個是太學,兩者都是大宋的學府,但卻有著天壤之別。
太學是大宋的官學,官員的子弟都可以入太學,而國子監雖然也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卻也有著管理各地學院的職能,他是一個正經的官衙,屬禮部管轄。
大宋的各個州府必有學院,而且都是朝廷出資修建的學院,讀書人隻需要繳納不多的錢財,便能在此上學,當然每年每屆都是有規定的,超過了年限便隻能來聽課,卻不能算是這個書院的學生了。
而大宋對讀書人的劃分也相當細致。這是教育的一大進步,從小學,中學,大學三類劃分,越往上越難,越往上人越少,學習的知識卻愈發的寶貴起來。
天下讀書人從大學開始參加科舉,每個大學也都是當地州府的最高學府,同樣也是政績招牌,誰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大學在大宋聲名遠播,如此一來年底勘磨的時候便多了一個政績不是?
張儉的學生們走在大宋的北京城中,聽著鴻臚寺的官員詳細的介紹大宋的教育體係,並且把其稱之為陛下的千古文治,對於這些人眼中流露出的驚歎和羨慕,接待官是相當驕傲的,這算什麼,還有更多的東西沒說呢!
參觀完學校自然要參觀工廠,而街市這東西卻沒什麼好參觀的,誰都知道大宋的商業最為繁華,天下商賈貨物彙聚於此,隻要有時間,自己單獨去轉轉便是,沒必要讓鴻臚寺的官員特意陪他們去。
對於工廠的神奇,這些來自遼朝的讀書人紛紛被震驚了,他們看著眼前不斷從傳送的皮革帶上出現的商品說不出話來,他們看不見過程,隻能看見一柄柄上好的,削鐵如泥的寶劍從這些皮帶上掉下來,然後便有專人把這些寶劍裝入劍鞘中來回摩擦,最後便的完美契合。
當他們要進入裏麵的房間時,卻被鴻臚寺的官員拉住,提出相當嚴厲的斥責後這才作罷,但這工廠已經給他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13464/4411605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