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敕諭(2 / 2)

趙禎知道蔡伯俙這麼做的原因,雖然名聲不好聽,可這麼做對北京道的民生恢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連趙禎都沒想到,北京道在蔡伯俙手中如此風生水起,而且他還把自己的名聲故意搞的不堪,作用也很明顯,免得朝臣以此為借口再抨擊他。

事實上非常可笑,無奈,蔡伯俙越是幹得好,越是沒有什麼壞名聲,朝臣們對他外戚的身份越是計較,越是緊追不放,可若是他稍稍有些壞名聲,朝臣們反而不再計較,並以一句外戚果然靠不住為借口,說一下就算了。

趙禎豈能不知道其中緣由,而蔡伯俙同樣也知道,大宋的國策是沒錯的,祖宗之法更是要遵循,趙禎不會然外戚獲得權利的同時還提升文資和官價,雖然不公平,但不得不說這一招更管用。

現在的大宋不知重文輕武,也不是重武輕文,而是文武雙方都得到了削弱,朝臣當中文臣的權利被趙禎更加細化和分配到各個衙門之中,以一個衙門為整體,綜合實行權利。

而武將更多的是派出領兵,帶兵,朝中的武將其實隻是樞密院中的軍事參謀而已,他們開始逐漸變得更像是文臣,連狄青都在歎息自己何時能再上疆場。

趙禎忽然發現,以後若是有將軍立了大功無法安置,參謀軍事使這個職務便是他最好的歸宿,這個參謀軍事使就是原先的樞密使,也相當於大宋的總參謀長。

他的主要職責便是率領一般武將中的文臣對情報,戰場動態,信息,後勤等多方的輔助工作進行彙報總結,讓皇帝了解戰場上的一切以及最重要的預判敵我形勢等等。

可以說這些武將基本上就沒有再次帶兵出征的能力,當然他們要參加軍訓,也要上戰場參與實戰,但不會有兵權,趙禎可不希望身邊是一幫紙上談兵的趙括。

耶律洪基死了,趙禎覺得大宋最大的威脅也消除了,遼朝連一個君王都沒有,一個以太後臨朝親政的國家能走多遠?曆史上可沒有多少好例子。

大宋拿下北京道的時候,趙禎覺得可以暫時停下進攻的腳步了,而耶律洪基的死讓他再次覺得大宋該鬆一口氣時了,伐遼是沒有問題的,但眼下這種情況若是腦子一熱,傾其國力的伐遼就有些愚蠢了。

文臣希望戰事到這裏便結束,趙禎自然是不答應的,自始自終驅逐契丹人與草原便是他的計劃,而武將希望這場戰事繼續下去,傾舉國之力一處後患,趙禎再次反對,開玩笑,大宋如此紮實的經濟基礎,再加上龐大的軍事體係,傾其所有的和遼人一戰?

莫不會腦子壞掉了!遼人現在根本不值得大宋如此發力!也沒有那個國家值得大宋如此發力。

大宋現在要做的便是鞏固北京道的成果,休養生息,內治與武功並舉,以待國力恢複達到最新的高度,同時也要向西開始拓展,草原是大宋的最後一步,而別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等待。

13464/43207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