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最先離開西京道趕往大宋大同府的人便是遼朝的富人,他們有錢便更加惜命,隻有保全性命才能把這些錢花掉啊!何況一路上花費的地方可不少。
隨著富人的不斷遷移,民間的百姓也反映過來,他們多是城中的百姓,沒有什麼主見,但瞧見富人都走了,那還不跟著走,雙方之間也不是一點接觸也沒有,富人瞧見往日裏招呼自己的酒店夥計,也會好心的提醒一聲,不知是為了提醒他還是為了炫耀自己的離開。
於是這些城中的普通白百姓便加入其中,形成更大規模的遷徙,當然這種遷徙也不是一下便成為規模的,西京道各州府的官員對這種情況開始是嗤之以鼻的,在他們看來宋遼之間停戰立約,便是大國之間的契約,不可違背。
大宋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出兵西京道?說實話在官員們看來眼下的西京道還不值得大宋如此不要臉皮,若是開了這口子,以後宋人的信譽便全部喪失,甚至在史書中留一下一句無信之國的評價!
州府官員從未遇到過眼前的狀況,許多人不知該如何處理,有人甚至完全置之不理,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有些官員則是親自與州府之中德高望重的宿老相見,請他們控製局勢,但這愈發讓人懷疑這是要把所有人綁在船上的舉措。
能走的人是要走的,怎麼攔也攔不住,不能走的人開始慌了,農人的命就是土地,後套平原的大量良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怎能離開?
但眼下這一情況非常的不樂觀,仿佛西京道的所有人都在想辦法離開,左邊的顧大嬸每天收拾著東西仿佛是準備離開,而東麵的保老頭已經上路了,說是去縣城看看自己的兒子,誰知道他是不是和兒子一起去大同府了?!
人人都在懷疑,人人都在觀望,但不斷被的有富人,窮人離開時,這種觀望就成了跟風,不斷的有人跟隨,不斷的有人離開,不斷的有人加入到南下的隊伍中。
於是整個西京道人心惶惶,這就是地方吏治出現問題的根本表現,也是遼朝中央自顧不暇的表現,若是在大宋便不會有這一情況出現,朝廷會發出安民告示,而地方官吏最先想到的便是把人留下,安定民心。
當然,終究還是國力上的差距,宋遼之間的實力對比失衡讓遼朝百姓從心中便沒有了安全感,大宋在中京道的一路高歌猛進,連戰連捷使得遼朝百姓心中原本的安全感消失一空。
眼下這一情況便是極大的諷刺,大宋沒有使一點手段,遼人百姓便自己開始慌張起來,其實沒有那個醉漢也會發生動蕩和不安,這是國家力量對比出現失衡的結果。
安全感這東西說不出來,但卻真實存在,人是最善於趨吉避凶的動物,在麵對危險時,他們本能的選擇最安全的地方去,而大宋在遼人的眼中便是安全的地方。
13464/431876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