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1 / 2)

宋遼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這個問題事實上很複雜,宋遼之間的觀點不同,這並不是按照土地來衡量的,何況現在大宋的疆土也並不比遼朝要小,甚至要比遼朝的疆土還大上許多。

許多契丹人覺得,大遼依舊擁有大片的草原,這裏是他們的根基,也是他們崛起之本,騎兵的強大不是中原王朝能抵擋的,即便是有火器又如何,能抵擋得住契丹勇士的無畏的心?

即便是仗著器械之利又如何,難道能抵擋得住契丹勇士手中的彎刀?

這是契丹人心中的驕傲,也是他們頑固對抗大宋的原因,但並不是所有的契丹人都如此的固執,也有不少的理性之人,但大多是文臣,膽小的他們最為理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事實的打臉,理性的人便越來越多,蕭惠便是其中之一,大遼的韓王,官至寧令的他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數的增長,瞧見遼朝的問題越來越多。

如今已年過花甲的他早已看清楚許多問題,從張儉的口中他得知了大宋的強大,再也不是那個被遼朝不斷威脅,龜縮在燕雲之南,依靠決堤淹田而阻止大遼鐵騎的漢家王朝了。

蕭惠是個軍事家,他明白軍力的強大是多方麵的,開始他還是個武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的積累,他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也明白了軍事到底是什麼。

更清楚一國之強大並不單單是帶甲百萬!而是能支撐起百萬的雄兵,即便大宋的士兵各個都是如當年的廂軍一般,可若是能集結百萬之眾,支撐他們前往上京道,依舊不是遼朝能抵擋的。

何況大宋的士兵越來越強悍,雖然不能說一定就比契丹勇士強,但軍紀卻是契丹人無法相比的,更何況大宋皇帝還在不斷的提升宋軍將士的器械之利,大遼的軍械還停留在聖宗皇帝的事情,如何與宋人相比?

有了清楚的認識之後,蕭惠便也開始如張儉一般抱有擔心的態度,這種態度直接影響到了蕭撻裏,即便她不想承認,但也知道大遼現在難以與大宋匹敵。

所以她打算照搬大宋成功的經驗,進行改革,而結果卻是驚人的好,隨著遼朝經濟的複蘇,隨著在西域之地戰勝了宋人,大遼仿佛又恢複了生機,並非是宋人不斷壓製下的失敗者。

於是她的改革得到了遼朝貴族的支持,這次圍獵是遼人心中的一次揚眉吐氣,也是一次歡慶,慶祝大遼的崛起指日可待。

有的時候在黑暗之中看到一絲希望是多麼難得的事情。

一旦有了希望,人們便會有了動力,更加強勁,奮勇向前的動力!而這希望這種東西可是花錢也買不來的。

希望到來的同時也讓蕭惠和張儉看到了希望,但他們也清楚,這希望的前提是遼朝能在大宋的手底下再支撐幾年。

宋遼雙方之間算是風水輪流轉了,原本是大宋需要時間,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而是遼朝更需要時間,他們要時間恢複往日的榮光,更需要時間休養生息。

於是在蕭撻裏和張儉找到自己的時候,蕭惠忍不住用了蕭家的慣用思維方式,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