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拆分六扇門(1 / 2)

卷宗記載的是李若穀擔任潭州知州時的事情,這潭州便是後世的長沙所在,原名為湘州,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為潭州。

山林眾多,地勢險峻,又有無數水泊,便成為盜匪藏匿之地,前幾任知州深知其害,但卻無法剿滅,但他李若穀上任之後,頭一件事便是把這群盜匪列入首案。

李若穀發現本地有一些從流放地或刺配地潛逃回來的罪犯屢屢作案,手段殘忍,大多是以前那些在洞庭湖殺人搶劫而沒有定成死罪的慣犯。

原因很明顯,前幾任知州擔心盜匪報複,並且發生更大規模的動蕩,為了自己的勘磨和政績而隱匿不報,但他卻忍讓不得,勢必要將這些盜匪一網打盡。

於是李若穀便秘密部署,在破案之後率領當地民壯,衙役,鄉兵近千人圍捕,抓獲後將這些人以前後幾件殺人案一起上報,判處死刑,並在市場上公開執行淩遲處死酷刑。

雖然卷宗上的記載隻有寥寥幾筆,但趙禎知道能做到一網打盡,必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幹,那些江洋大盜身上都背負著人命官司,豈是一般毛賊能比擬的?

能一舉剿滅他們,沒有實打實的本事絕無可能,何況這是一次官府牽頭,軍民配合的雷霆行動,計劃,器械,保密,排兵布陣一樣都少不了,稍有不慎便會引起更大的事端。

但最終卻讓他李若穀天衣無縫的完成了,由此可見他並非隻有一顆愛民之心,相反他手段高明,才學廣博,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消滅當地的盤踞已久的匪患。

由此趙禎可以肯定,李若穀根本就不是一個靠觀風望向而走到今天的三朝老臣!

放下手中的卷宗,趙禎微微感歎:“沒想到他李子淵也是個能臣幹吏,朕先前倒是小看他了,單單就是這剿滅匪患的一手,也能讓他在朝中文臣之列出頭,難怪父皇以才幹精練為評!這麼說來朕的改製在他心中也是早有溝壑,也不定是因明哲保身,審時度勢而支持朕之改製!”

既然是能臣,趙禎就不會埋沒他,而李若穀雖然上了年紀,但對於善於養生的大宋文臣來說,隻要不出現大病,一般都是能出任的。

而趙禎覺得自己單單給李若穀一個小小的吏部侍郎有些屈才了,以他的能力和水平以及現在的聲望,最少也是一個三法司主官,而且大宋現在急缺的便是這個人才。

仿佛是瞌睡送枕頭,老天就見不得趙禎手中無人可用,李若穀的出現不僅僅讓他有辦法打破改製的僵局,更是讓他有了一個合適的三法司人選。

早在商代三法司便是三個中央司法機關的合稱,《商書》有雲:“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禦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稱三法司。《新唐書·百官誌一》:“凡鞫大獄,以尚書侍郎與禦史中丞、大理卿為三司使。”這裏的三司使並非是大宋的主張財政的三司使,而是三司的長官。

重大案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因由三法司會審也稱“三司會審。”

隻不過華夏的司法機關總是會有所改變,唐代是曆朝曆代之中,封建法律的高峰,在這個時代的法律發展史上起了重要的典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