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大的人口數量級還要歸功於當年向南海的不斷擴展,以及從美洲帶回來的全新物種,土豆,玉米,番薯等高產的農作物。
大宋的北方土地已經全部種植這些高產作物以及小麥高粱等耐旱耐寒植物,而南方主要以水稻為主,當然南北方都輔以蔬菜填充,養活三億人口並不算難。
另外一點,大宋的運輸業十分發達,這給糧食運輸提供了保障,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能把糧食運送到大宋的任何一個角落。
人口是趙禎一直鼓勵的,每年各州府縣的官員勘磨中占據了重要的比例,也是綜合力量的反饋,人口意味著什麼?
稅收,勞力,軍力,國力等等,人口是國家的基礎,是大宋的未來!
而同時也反映出當地的醫療,公共衛生,教育,人才儲備,等等一係列的問題,是好是壞,一州一縣之地的官員能力如何也都會如實的反映出來。
重要的一點,也為趙禎向西北移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趙禎當然不希望西北之地不在自己的控製中,但如何去控製?
自然是用大宋的百姓,華夏的曆代王朝占據了西北之地,但經營不過百年便土崩瓦解,甚至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為何?就是用了當地人自治的辦法,給首領分一個爵位,讓他管理治下的百姓,宣誓效忠中運王朝。
但趙禎知道這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誰都會為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種群去謀求利益,他們隨時會叛變向別的強者。
於闐之所以歸附大宋,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的忠心,而是他們知道自己隻能選擇大宋,選擇中原,否則就會被外族同化,被改造成***!
兩害相權取其輕,這是適者生存的法則…………
與其被黑汗統治,成為***,不如被東方的傳統帝國所統治,漢家的包容總是海納百川,所以於闐選擇了大宋。
當然趙禎接受於闐也是因為於闐國曾經和華夏的關係密不可分,可以說他們也是華夏的一部分,但相對於於闐,黑汗對華夏來說完全是外族蠻夷,從信仰到文化,從世界觀到價值觀完全不同。
這個時候就沒有必要包容他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口號出現便顯得順勢應時。
一方白淨的絹紙,一直吸滿鮮紅朱砂的毛筆,趙禎寫下了驅逐黑汗人的旨意,在東汗的土地上不留一個黑汗人,全部向西驅趕,這片土地已經屬於了大宋,大宋的百姓即將向那裏移民。
當然也不能驅趕幹淨,隻要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離開東汗的人,就將變成屠戮的對象,而朝廷也將會把他們土地賣給前往東汗開脫的大宋百姓。
這道聖旨從神都傳遍大宋,東汗也瞬間變成一塊發財致富的土地,趙禎的旨意也有了一個相當不錯的名號《乾宇經略詔》。
13464/475548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