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京道的戰況如何,這場戰事已經結束,薑時興和張舟的奏疏同時送達神都城,雖然是有所準備,但當趙禎看到損失的時候依舊是心疼不已。
戰死,重傷者達四萬之眾,這是宋軍從未遭遇過的大損失,即便是狄青率軍二十萬出征黑汗也不過這麼多損失罷了,但狄青麾下可是足足二十萬人。
看著奏疏的趙禎心中一度懷疑,是不是張舟的能力不行,是不是他的火器搭配戰術不如傳統戰術來的犀利?可薑時興的奏疏打消了他的疑慮。
張舟的戰術可堪完美,一舉一動都符合軍中的規矩,也是最優選擇,那麼問題就出在了契丹人的身上,蕭捷率領的十萬契丹人奪取了黑水軍的盔甲武器,武裝了整整一萬人,而這一萬人就成為撕開宋軍防線的尖刀。
並且薑時興著重的提到了契丹人的鬥誌,他們拚死不退,死戰到底,有的人甚至與宋軍同歸於盡,拚殺慘烈之時,斷臂而揮刀殺敵,撲敵之凶狠若噬人之狼也!
這是薑時興奏疏之中清楚記載的,契丹人的戰意仿佛一下子爆發出來,這種死戰不退的精神如同宋軍一般無二,強強相對,必有折損,難怪宋軍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了。
在這個冷兵器的時代,更加印證了那句老話,狹路相逢勇者勝。
但趙禎相信,若是以張舟的想法,宋軍全部裝備火器,戰況和戰果會大大的不同,契丹人的戰意也會被徹底擊垮,因為他的總結之中提到了自己刻意留下的火槍預備隊。
事實上他們才是扭轉戰局的重要因素,契丹人之所以被擊退,之所以選擇不戰,最重要的便是這支數千人的火槍隊造成的威懾。
趙禎一邊看著奏疏,一邊命令參謀軍事院的官員在沙盤上複盤整場戰爭。
宋軍作戰之時,行軍司馬會記錄整場戰爭的過程,什麼時候主將如何用兵,如何變陣,如何出擊,大軍又是怎麼戰鬥的,但這場遼陽之戰有些出乎意料。
薑時興的奏疏記錄斷斷續續,這是因為當時宋軍失去了軍中的聯絡,有時候隻能各自為戰,這一點也會在沙盤上反映出來,並且進行推演。
大宋的軍武院培養了許多軍事人才,這些人才不僅僅有朝廷的將領,更有如同文官一樣係統研究戰爭的軍事文官,他們比較特殊,才學不輸與文官,智謀不輸與武將,但卻不適合領兵作戰,還需要勘磨。
於是這些人便成為趙禎總參謀部的一員,專程負責推演,估算,複盤戰爭。
所以趙禎才能真實的看到一場戰爭的始末,包括狄青對黑汗的征伐也是一樣,隻是趙禎沒有興趣複盤罷了,畢竟那場戰爭大宋是一直碾壓黑汗的存在,一路上完全沒有阻力。
但遼陽之戰是個例外,於是便有了複盤之說。
可以說張舟最後的火槍隊是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契丹人從未見過這種戰術,火槍輪射之後,開始刺刀衝鋒,趙禎甚至能想象出這一場景。
數千大宋將士,身著靈活的板甲,蹲立三排瞄準射擊,在擊發燧發槍之後,前兩排的士兵以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最後一排進行裝藥,前排士兵繼續設計,並且向前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