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從大宋立國開始就是一項永恒的主題,太祖太宗,甚至是真宗皇帝三代人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太祖有勇有謀,設立封莊庫,蓄養精銳,但時運不濟,除去陰謀論的揣測之外,隻能說是天不假年。
太宗受益於太祖之遺,當有勇無謀,用人無度,空有壯誌卻慘敗而歸,兩次規模空前之北伐,皆是虎頭蛇尾,起初鋒芒大盛,之後便再無建樹,以至於後期敗績連連,折損精銳。
至於真宗皇帝,趙禎對自己的便宜老爹一直懷有矛盾心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種種事跡加起來幾乎可以成為大宋曆史上“謎一般的男子”。
因為有所接觸,因為有所了解,所以趙禎對真宗皇帝的性格和做人做事相對太祖太宗要透徹的多。
若是用一句話作為總結,隻能說時真宗皇帝有著天命的開局,完美的中場,糊塗的結尾!
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太祖喜愛之,將其養在宮中,這是什麼樣的待遇?簡直就是被寵到了天上。
哪有把弟弟的兒子養在皇宮中的道理?
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開封府政事紛繁,趙恒留心獄訟,裁決輕重,沒有不為眾人稱快的。所以開封的監獄多次空閑,太宗多次下詔褒獎他。
至道元年,被立為太子,改名趙恒,仍兼開封府尹。
趙恒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根本輪不上他繼位,但天命的地方來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與太宗決裂、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成為太子。
若說真宗皇帝沒有能力,那是不可能的。
當年太宗駕崩之後,趙恒遭遇了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後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
宰相呂端一力挫敗政變,於同月扶立趙恒繼位,是為宋真宗,次年,改年號為“鹹平”。
這難道不是天命一般的開局?!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的開局更好?
緊接著鹹平的年號,這段時間裏趙恒剛剛即位,雄心壯誌,決定儲備國力以抗遼朝,同時揮兵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
因為任用賢才,以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並把全國分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
他注意節儉,社會較為安定,給大宋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恰巧在此時,鐵製工具製作進步,土地耕作麵積增至五億多畝!
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製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高速發展的經濟繁榮期,後世人常常稱之為“鹹平之治”。
在此之後即便是澶淵之盟的出現也並沒有太過影響到真宗皇帝的名聲,畢竟大宋和遼朝之間獲得了相對和平的幾十年時間,直到趙禎親手打破了平衡。
隻不過聰明一世的真宗皇帝晚節不保,糊塗一時,為了所謂的自尊心開始“東封西祀”,當然其中雖有王欽若的挑撥,但畢竟時真宗皇帝自己用人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