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片的草場,山脈,森林,物產豐富,環境優美,簡直是得天獨厚的人間仙境,並且阿爾泰山出產金礦,從漢代開始開采金礦,至清朝都開采結束,在山中淘金的人最多時曾達五萬,由此可見這山中的金礦有多麼豐富,趙禎怎麼會放棄如此重要的資源?
大宋現在需要的就是金銀,隻有金銀充足的保障,才能穩定大宋官鈔的價格,畢竟這些官鈔是可以直接兌換金銀的,別說是大宋,即便是海外商賈的手中也持有大宋的官鈔。
而海外的百姓手中同樣也持有,大宋的官鈔極有信用,甚至到了令趙禎發指的程度,大宋的商賈可以直接用官鈔購買國外的金銀,而國外的百姓也可利用手中的官鈔向大宋商賈兌換金銀!
雖然極少有人這麼做,但這樣並不影響大宋官鈔的信用,反而使得它的信用越來越好,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紙張可比金銀要方便攜帶和運輸。
但趙禎或者說是大宋對金銀的熱愛已經癲狂,隻要那裏有金銀礦藏,立刻就會派人勘探然後挖掘,隻要大宋國庫中的金銀儲備足夠,便能發行更多的官鈔,而官鈔越多,所需要的金銀儲備便越多,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形成了一種供需循環。
所以趙禎對資源很看重,越多的土地便意味著越多的資源,當然,有利有弊,太大的疆土麵積不容易控製,這意味著要派遣更多的官員才行,而大宋的冗官早已被趙禎解決。
大宋的疆土已經很大,派遣的官員也很多,於是原本冗官的大宋出現了尷尬的一幕,沒有官員可以派遣。
官員都是參加科舉後篩選出的人才,而人才的數量取決於人口的基數,人口基數越大,出現精英的人數越多,這是一種必然。
而大宋的人口雖然爆炸式增長,但卻沒有突破三億,當然人口數量還在不斷的增長剩下的便是時間問題,所以趙禎有信心管理現在的疆土麵積,但條件是不能再擴大了。
背井離鄉的遷徙雖然是一種辦法,不過漢家百姓終究是在心中有著自己的“根”,即便是遷徙之後的生活會更好,但眼下的生活也不錯。
最少是大宋境內的州府已經發展建設的相當不錯了,百姓已經沒有到非遷徙不可的程度,如此一來在朝廷沒有明確指派遷徙的時候,無論百姓還是地方州府都不會輕易遷徙。
契丹的上京道是大宋最後一塊要收複的疆土,再往外便沒有了,在趙禎眼中這些土地都應該屬於華夏,但在朝臣們眼中,上京道已經算是外國的土地。
狄青率領大軍拿下上京道西北之地後便開始穩定和維護這裏的治安和土地,牧民也被安置下來,並且從新疆抽調官員對這裏進行管理,當然上疏必須要通過三省相公們的合議。
治所之地朝臣們特意向趙禎請旨,這是皇帝的權利,對開辟的疆土進行命名,而趙禎理所當然的把治所所在地命名為“阿勒泰”,並且劃歸新疆而非上京道。
狄青的任務是截斷契丹向西北遷徙的道路,而楊懷玉則是在釜底抽薪,截斷契丹最後的資本,所有人都沒想到,趙禎命楊懷玉出兵阻卜部盟不是為了震懾草原,亦不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為了掩蓋攻伐可敦城。